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0 引言 | 第12-24页 |
0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5页 |
0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0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0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0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0.2.3 研究评述 | 第19-20页 |
0.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0.3.1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0.3.2 技术路线图 | 第21-22页 |
0.4 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0.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22-24页 |
0.5.1 论文的创新 | 第22页 |
0.5.2 论文的不足 | 第22-24页 |
1 建设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| 第24-34页 |
1.1 施工风险管理的内涵 | 第24页 |
1.2 施工风险管理的内容 | 第24-26页 |
1.2.1 施工风险的识别 | 第24-25页 |
1.2.2 施工风险的评价 | 第25-26页 |
1.2.3 施工风险的应对 | 第26页 |
1.3 施工风险管理的方法 | 第26-33页 |
1.3.1 施工风险识别的方法 | 第26-29页 |
1.3.2 施工风险评价的方法 | 第29-31页 |
1.3.3 施工风险应对的方法 | 第31-33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2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项目概况 | 第34-38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34-35页 |
2.1.1 工程总体概述 | 第34页 |
2.1.2 隧道一期工程概述 | 第34-35页 |
2.2 工程施工条件 | 第35-36页 |
2.2.1 地形与地貌 | 第35页 |
2.2.2 地质条件 | 第35-36页 |
2.2.3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6页 |
2.2.4 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| 第36页 |
2.3 施工方案及周期 | 第36-37页 |
2.4 主要技术指标 | 第3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3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识别 | 第38-48页 |
3.1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识别原则 | 第40-41页 |
3.1.1 系统性原则 | 第40页 |
3.1.2 典型性原则 | 第40-41页 |
3.1.3 可比性原则 | 第41页 |
3.1.4 可测性原则 | 第41页 |
3.1.5 综合因素优先原则 | 第41页 |
3.2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识别过程 | 第41-44页 |
3.2.1 组建专家评定组 | 第41-42页 |
3.2.2 制定风险调查表 | 第42-43页 |
3.2.3 专家组评定 | 第43-44页 |
3.3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识别结果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3.1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汇总 | 第44-46页 |
3.3.2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因素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4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评价 | 第48-59页 |
4.1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| 第48-49页 |
4.2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流程 | 第49-56页 |
4.2.1 层次结构体系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4.2.2 隶属函数的构造 | 第50-52页 |
4.2.3 判断矩阵的构建 | 第52-53页 |
4.2.4 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 | 第53-56页 |
4.3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3.1 汇总综合权重计算表 | 第56-57页 |
4.3.2 风险因素分级 | 第57-5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5 宴家隧道二期工程施工风险应对方案 | 第59-65页 |
5.1 塌方风险应对方案 | 第59-61页 |
5.2 涌水风险应对方案 | 第61-62页 |
5.3 大变形风险应对方案 | 第62-63页 |
5.4 岩爆风险应对方案 | 第63-6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6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6-77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