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1 高中生参加数学课外辅导的原因 | 第8页 |
1.1.2 课外辅导中的问题 | 第8-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内情况 | 第9-10页 |
1.2.1.1 国内高中数学差异性教学研究 | 第9-10页 |
1.2.1.2 国内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情况 | 第10页 |
1.2.2 境外情况 | 第10-12页 |
1.2.2.1 国外高中数学差异性教学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2.2 境外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情况 | 第11-12页 |
1.2.3 文献启示 | 第12页 |
1.3 研究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3.1 课外辅导机构中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课外辅导机构中的高中数学教学问题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4.1 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1.4.2 实践意义 | 第13页 |
1.5 研究思路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9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2.1.1 课外辅导 | 第15页 |
2.1.2 课外辅导机构 | 第15页 |
2.1.3 课外辅导形式下的高中数学一对一补习 | 第15-16页 |
2.1.4 课外辅导形式下的高中数学一对多补习 | 第16页 |
2.1.5 高中艺体生 | 第16页 |
2.1.6 高中艺体生文化课全托 | 第16-17页 |
2.2 差异性教学理论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研究方法 | 第19-22页 |
3.1 文献分析法 | 第19页 |
3.2 课堂观察法 | 第19页 |
3.3 访谈法 | 第19-22页 |
3.3.1 对学生的访谈问题设计 | 第19-21页 |
3.3.2 对老师的访谈问题设计 | 第21-22页 |
第4章 课外辅导形式下的高中数学一对一补习 | 第22-40页 |
4.1 一对一补习的个案分析(一) | 第22-27页 |
4.1.1 学生的基本情况 | 第22-23页 |
4.1.2 补课老师的教学方式 | 第23页 |
4.1.3 学生在补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 | 第23-24页 |
4.1.4 对学生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补课老师的教学建议 | 第24-27页 |
4.2 一对一补习的个案分析(二) | 第27-32页 |
4.2.1 学生的基本情况 | 第27-28页 |
4.2.2 补课老师的教学方式 | 第28页 |
4.2.3 学生在补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 | 第28-29页 |
4.2.4 对学生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补课老师的教学建议 | 第29-32页 |
4.3 一对一补习的个案分析(三) | 第32-37页 |
4.3.1 学生的基本情况 | 第32-33页 |
4.3.2 补课老师的教学方式 | 第33页 |
4.3.3 学生在补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 | 第33-34页 |
4.3.4 对学生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补课老师的教学建议 | 第34-37页 |
4.4 小结 | 第37-40页 |
第5章 课外辅导形式下的高中数学一对多补习 | 第40-50页 |
5.1 班级介绍 | 第40-43页 |
5.1.1 班级情况介绍 | 第40-42页 |
5.1.3 最初上课情况介绍 | 第42-43页 |
5.2 研究过程 | 第43-45页 |
5.3 教学建议 | 第45-50页 |
5.3.1 对解决本班学生问题的建议 | 第45-47页 |
5.3.2 对本班课堂教学的建议 | 第47-48页 |
5.3.3 对艺体生辅导的教学建议 | 第48-5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反思 | 第50-52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0页 |
6.1.1 一对一补习研究的结论 | 第50页 |
6.1.2 一对多补习研究的结论 | 第50页 |
6.2 反思 | 第50-52页 |
6.2.1 不同研究侧重点和两种步骤 | 第50-51页 |
6.2.2 研究不足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附录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9页 |
在学期间的科研活动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