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7页 |
1.2.1 黄土隧道工程特性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2 浅埋暗挖隧道围岩变形特性研究 | 第11-15页 |
1.2.3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2.4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变形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2 浅埋暗挖隧道围岩及地表变形机理研究 | 第19-27页 |
2.1 黄土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1.1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9页 |
2.1.2 建筑物基础类型 | 第19-20页 |
2.1.3 建筑物与隧道洞身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 | 第20页 |
2.2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0-23页 |
2.2.1 黄土物理力学特性 | 第21页 |
2.2.2 隧道埋深 | 第21页 |
2.2.3 开挖断面尺寸 | 第21-22页 |
2.2.4 隧道开挖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2.5 地层损失 | 第23页 |
2.2.6 施工组织管理 | 第23页 |
2.3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机理分析 | 第23-26页 |
2.3.1 地层变形规律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.2 地层变形机理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4 小结 | 第26-27页 |
3 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引起的地表与建筑物变形规律FLAC分析 | 第27-53页 |
3.1 FLAC数值计算软件简介 | 第27-30页 |
3.2 工程概况 | 第30-33页 |
3.2.1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31-32页 |
3.2.2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2页 |
3.2.3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围岩支护方案 | 第32-33页 |
3.3 不同施工工法围岩变形特性数值模拟 | 第33-37页 |
3.3.1 本构模型及边界条件 | 第33-34页 |
3.3.2 计算工况 | 第34-35页 |
3.3.3 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| 第35-36页 |
3.3.4 数值模拟监测点布设 | 第36-37页 |
3.4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37-47页 |
3.4.1 拱顶沉降分析 | 第37-42页 |
3.4.2 水平收敛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4.3 地表沉降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4.4 围岩塑性区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4.5 建筑物基础沉降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5 围岩及地表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| 第47-52页 |
3.5.1 地层变形加固方案选择 | 第47-48页 |
3.5.2 大管棚注浆加固设计 | 第48页 |
3.5.3 暗挖隧道注浆加固模拟研究 | 第48-52页 |
3.6 小结 | 第52-53页 |
4 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变形规律现场监测 | 第53-69页 |
4.1 暗挖隧道下穿既有建筑地层变形控制措施 | 第53-54页 |
4.2 降水施工方案 | 第54-59页 |
4.2.1 降水设计原则和依据 | 第54-55页 |
4.2.2 暗挖区间降水井设计计算 | 第55-59页 |
4.3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工序 | 第59-61页 |
4.3.1 施工原则 | 第59-60页 |
4.3.2 施工工序 | 第60-61页 |
4.4 现场监测方案 | 第61-64页 |
4.4.1 监测目的 | 第61-62页 |
4.4.2 监测项目及频率 | 第62页 |
4.4.3 测点布置与布设 | 第62-64页 |
4.5 监测结果分析 | 第64-67页 |
4.5.1 地表沉降 | 第64-65页 |
4.5.2 拱顶沉降 | 第65页 |
4.5.3 水平收敛 | 第65-66页 |
4.5.4 建筑物沉降 | 第66-67页 |
4.6 实测与模拟对比 | 第67-68页 |
4.6.1 地表沉降对比 | 第67页 |
4.6.2 建筑物沉降对比 | 第67-68页 |
4.7 小结 | 第68-69页 |
5 结语 | 第69-71页 |
5.1 结论 | 第69-70页 |
5.2 展望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附录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