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——提出问题 | 第6-8页 |
第1章 我国刑事程序性司法审查存在问题及原因 | 第8-17页 |
1.1 刑事程序性司法审查界定 | 第8-11页 |
1.2 我国程序性司法审查存在问题及原因 | 第11-17页 |
1.2.1 程序审查启动问题 | 第12-14页 |
1.2.2 刑事程序事实查证的证明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2.3 实践中纪委“侦查”的诉讼规制问题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刑事程序性司法审查机制的理论基础 | 第17-31页 |
2.1 程序正义理论 | 第17-21页 |
2.1.1 程序性司法审查的工具价值 | 第17页 |
2.1.2 程序性司法审查的内在价值 | 第17-19页 |
2.1.3 程序性司法审查的综合价值 | 第19-21页 |
2.2 程序性诉权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2.1 程序性诉权的判定依据 | 第21-22页 |
2.2.2 程序性诉权与辩护权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2.3 程序性审查之证明责任分配 | 第23-29页 |
2.3.1 传统证明责任学说的不足 | 第23-25页 |
2.3.2“规范说”的引入 | 第25-28页 |
2.3.3 坚持程序事实证明责任“规范说”分配下的举证缓和 | 第28-29页 |
2.4 程序性审查之客体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完善我国刑事程序性司法审查机制建议 | 第31-43页 |
3.1 当事人程序性诉权的确立 | 第31-36页 |
3.1.1 当事人程序诉权的多角度考察 | 第31-33页 |
3.1.2 程序运行机制下的程序诉权 | 第33-36页 |
3.2 构建实践需求的举证缓和制度 | 第36-41页 |
3.2.1 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| 第37-38页 |
3.2.2 引入有利于被告方的事实推定 | 第38-39页 |
3.2.3 法官证据调查及证明标准降低 | 第39-41页 |
3.3 程序审查范围的确定:将具有公权性质的诉讼行为纳入审查范围 | 第41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