澜沧江中路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10-17页 |
| 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1.2.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2.2 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1.2.3 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| 1.3 研究目标及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1.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|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和地质环境条件 | 第17-38页 |
| 2.1 自然条件 | 第17-20页 |
| 2.1.1 位置与交通 | 第17-18页 |
| 2.1.2 气象条件 | 第18-19页 |
| 2.1.3 水文条件 | 第19-20页 |
| 2.2 地质环境条件 | 第20-37页 |
| 2.2.1 地形地貌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地层岩性 | 第21-24页 |
| 2.2.3 地质构造 | 第24-28页 |
| 2.2.4 新构造运动与断裂活动性 | 第28-33页 |
| 2.2.5 地震 | 第33-37页 |
| 2.2.6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7页 |
| 2.3 人类工程活动 | 第37-38页 |
| 第3章 中路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与特征分析 | 第38-68页 |
| 3.1 中路沟泥石流形成条件 | 第38-49页 |
| 3.1.1 地形条件 | 第38-39页 |
| 3.1.2 物源条件 | 第39-47页 |
| 3.1.3 水源条件 | 第47-49页 |
| 3.2 中路沟泥石流流域特征 | 第49-62页 |
| 3.2.1 中路沟特征 | 第49-52页 |
| 3.2.2 中路沟形成区特征 | 第52页 |
| 3.2.3 中路沟流通区特征 | 第52-53页 |
| 3.2.4 中路沟支沟特征 | 第53-58页 |
| 3.2.5 中路沟堆积区特征 | 第58-62页 |
| 3.3 泥石流活动历史及主要特征 | 第62-63页 |
| 3.4 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| 第63-66页 |
| 3.4.1 泥石流发展阶段 | 第63-64页 |
| 3.4.2 泥石流活动强度识别 | 第64-65页 |
| 3.4.3 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 | 第65-66页 |
| 3.5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| 第66-68页 |
| 3.5.1 不同频率暴雨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| 第66-67页 |
| 3.5.2 人类活动下泥石流发展趋势 | 第67-68页 |
| 第4章 中路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| 第68-86页 |
| 4.1 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68-70页 |
| 4.2 主观权重的赋值 | 第70-77页 |
| 4.2.1 方法简介 | 第70-73页 |
| 4.2.2 权重的确定 | 第73-77页 |
| 4.3 客观权重的赋值 | 第77-79页 |
| 4.3.1 方法简介 | 第77-78页 |
| 4.3.2 权重的确定 | 第78-79页 |
| 4.4 组合赋权 | 第79-80页 |
| 4.5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危险性评价 | 第80-83页 |
| 4.5.1 评价模型 | 第80页 |
| 4.5.2 确定隶属度 | 第80-82页 |
| 4.5.3 危险性评价结果 | 第82-83页 |
| 4.6 刘希林模型危险性评价 | 第83-86页 |
| 第5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泥石流危险分区和防治建议 | 第86-107页 |
| 5.1 FLO-2D模拟泥石流原理 | 第86-88页 |
| 5.2 中路沟泥石流数值模拟 | 第88-98页 |
| 5.2.1 模拟参数的取值 | 第89-96页 |
| 5.2.2 中路沟不同频率运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 | 第96-98页 |
| 5.3 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 | 第98-101页 |
| 5.3.1 结果讨论 | 第98-99页 |
| 5.3.2 误差分析 | 第99-101页 |
| 5.4 中路沟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| 第101-103页 |
| 5.4.1 泥石流影响强度划分 | 第101页 |
| 5.4.2 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| 第101-103页 |
| 5.5 中路沟泥石流防治建议 | 第103-107页 |
| 5.5.1 已有防治工程概括 | 第103页 |
| 5.5.2 防治建议 | 第103-107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07-109页 |
| 6.1 结论 | 第107-108页 |
| 6.2 建议 | 第108-109页 |
| 致谢 | 第109-11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0-11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