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与地震影响分析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自锚式悬索桥概述 | 第10-14页 |
1.1.1 自锚式悬索桥简介 | 第10页 |
1.1.2 自锚式悬索桥历史与发展 | 第10-14页 |
1.2 桥梁震害概述 | 第14-17页 |
1.2.1 地震定义 | 第14-15页 |
1.2.2 桥梁震害 | 第15-17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.1 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分析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.2 桥梁抗震研究现状 | 第18页 |
1.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分析 | 第19-32页 |
2.1 松原天河南汊桥工程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1.1 主桥设计概述 | 第19页 |
2.1.2 主桥基本构造 | 第19-20页 |
2.1.3 主要技术标准 | 第20页 |
2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0-23页 |
2.2.1 荷载输入 | 第20-21页 |
2.2.2 材料特性的输入 | 第21页 |
2.2.3 各构件的模拟 | 第21-23页 |
2.3 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分析 | 第23-29页 |
2.3.1 动力特性分析简介 | 第23-25页 |
2.3.2 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分析 | 第25-29页 |
2.4 两种体系结构动力特性对比 | 第29-31页 |
2.4.1 纵向振动对比 | 第29页 |
2.4.2 横向振动对比 | 第29-30页 |
2.4.3 扭转对比 | 第30-31页 |
2.4.4 竖向振动对比 | 第3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地震响应反应谱分析 | 第32-59页 |
3.1 反应谱法概述 | 第32-39页 |
3.1.1 反应谱的理论计算步骤 | 第33-34页 |
3.1.2 反应谱的特点 | 第34-37页 |
3.1.3 设计反应谱 | 第37-39页 |
3.1.4 振型组合法 | 第39页 |
3.2 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反应谱分析 | 第39-47页 |
3.2.1 纵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40-41页 |
3.2.2 横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41-43页 |
3.2.3 竖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43-44页 |
3.2.4 三向正交地震分量组合作用 | 第44-47页 |
3.3 平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反应谱分析 | 第47-56页 |
3.3.1 纵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47-49页 |
3.3.2 横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49-51页 |
3.3.3 竖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51-52页 |
3.3.4 三向正交地震分量组合作用 | 第52-56页 |
3.4 两种体系桥梁反应谱分析结果比较 | 第56-5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| 第59-79页 |
4.1 时程分析概述 | 第59-61页 |
4.1.1 时程分析简介 | 第59-60页 |
4.1.2 时程分析法及理论 | 第60-61页 |
4.2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61-62页 |
4.3 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时程分析 | 第62-70页 |
4.3.1 地震波输入 | 第62-65页 |
4.3.2 纵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65-67页 |
4.3.3 横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67-68页 |
4.3.4 竖向地震分量作用下 | 第68-70页 |
4.4 平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时程分析 | 第70-75页 |
4.4.1 纵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70-72页 |
4.4.2 横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72-74页 |
4.4.3 竖向地震分量作用 | 第74-75页 |
4.5 两种体系桥梁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| 第75-76页 |
4.6 反应谱分析与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| 第76-78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五章 研究成果总结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5.1 研究成果总结 | 第79页 |
5.2 展望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4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