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4页 |
1.1 好氧颗粒污泥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1.1 好氧污泥颗粒化的进程 | 第16-17页 |
1.1.2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 | 第17-18页 |
1.1.3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2 好氧颗粒污泥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2.1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| 第19-20页 |
1.2.2 好氧颗粒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1.3 元胞自动机简介及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3.1 元胞自动机的简介 | 第21-22页 |
1.3.2 元胞自动机的应用 | 第22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4.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4.2 研究的内容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好氧颗粒污泥内源呼吸实验研究与数学模拟 | 第24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4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2.1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| 第24-25页 |
2.2.2 内源呼吸实验 | 第25页 |
2.2.3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3 内源呼吸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6-29页 |
2.3.1 ASM1和ASM3中衰减过程的比较 | 第27页 |
2.3.2 模型的组分和过程 | 第27-29页 |
2.3.3 模型的参数 | 第29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8页 |
2.4.1 内源呼吸实验结果 | 第29-35页 |
2.4.2 模型对OUR、CODX和PHB的模拟结果 | 第35-36页 |
2.4.3 OUR和CODX的组成分析 | 第36-3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基于ASM3的双形态多种群抑制动力学模型 | 第39-54页 |
3.1 引言 | 第39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2页 |
3.3 模型的建立 | 第42-46页 |
3.3.1 模型的基本概念 | 第42-45页 |
3.3.2 组分的扩散作用 | 第45-46页 |
3.3.3 抑制动力学模型 | 第46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3页 |
3.4.1 模型的校准与验证 | 第46-48页 |
3.4.2 颗粒内部氧和毒性物质的扩散 | 第48-50页 |
3.4.3 颗粒内部微生物的比生长速率 | 第50-51页 |
3.4.4 颗粒内部微生物的分布 | 第51-5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好氧颗粒污泥三维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生长过程模拟 | 第54-67页 |
4.1 引言 | 第54页 |
4.2 模型的建立 | 第54-59页 |
4.2.1 好氧颗粒污泥生物反应子模型 | 第54-55页 |
4.2.2 好氧颗粒污泥三维子模型 | 第55-57页 |
4.2.3 好氧颗粒污泥剪切子模型 | 第57-58页 |
4.2.4 模型求解 | 第58-5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6页 |
4.3.1 好氧颗粒污泥生长过程模拟 | 第59-61页 |
4.3.2 剪切力对好氧颗粒污泥影响的模拟 | 第61-62页 |
4.3.3 溶解氧对好氧颗粒污泥影响的模拟 | 第62-64页 |
4.3.4 降解毒性物质的好氧颗粒污泥生长过程模拟 | 第64-6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5.1 总结 | 第67-68页 |
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