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25页 |
1.1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1.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| 第17-18页 |
1.1.2 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特性 | 第18页 |
1.1.3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 | 第18-20页 |
1.2 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毒物质的处理研究 | 第20-23页 |
1.2.1 杀虫剂等药物的处理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2.2 含酚废水的处理研究 | 第21-23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内容、目的及意义 | 第23-25页 |
1.3.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3.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0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5-26页 |
2.1.1 实验装置 | 第25页 |
2.1.2 进水成分 | 第25-26页 |
2.1.3 接种污泥 | 第26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6-30页 |
2.2.1 实验安排 | 第26页 |
2.2.2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6-30页 |
第三章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| 第30-37页 |
3.1 引言 | 第30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0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30页 |
3.2.2 分析方法 | 第3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6页 |
3.3.1 污泥特性的变化 | 第30-32页 |
3.3.2 SVI、MLSS、MLVSS和MLVSS/MLSS的变化情况 | 第32-33页 |
3.3.3 COD的变化情况 | 第33页 |
3.3.4 NH_4~+-N、PO_4~(3-)-P的变化情况 | 第33-34页 |
3.3.5 死活细菌的分布 | 第34-35页 |
3.3.6 EPS的分布 | 第35-3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噻虫嗪对好氧颗粒污泥和絮体污泥的毒性研究 | 第37-45页 |
4.1 引言 | 第37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8页 |
4.2.1 序批式实验 | 第37-38页 |
4.2.2 分析方法 | 第3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3页 |
4.3.1 SBR反应器中TMX的变化情况 | 第38-39页 |
4.3.2 对SOUR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3.3 对COD去除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3.4 对NH_4~+-N去除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3.5 对PO_4~(3-)-P去除的影响 | 第42页 |
4.3.6 对EPS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五章 混合苯二酚对好氧颗粒污泥和絮体污泥的毒性研究 | 第45-50页 |
5.1 引言 | 第45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5页 |
5.2.1 序批式实验 | 第45页 |
5.2.2 分析方法 | 第45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49页 |
5.3.1 对SOUR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5.3.2 对NH_4~+-N去除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5.3.3 对PO_4~(3-)-P去除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5.3.4 对EPS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六章 SBR反应器中混合苯二酚对好氧颗粒污泥的毒性研究 | 第50-60页 |
6.1 引言 | 第50-51页 |
6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1页 |
6.2.1 反应器装置 | 第51页 |
6.2.2 人工合成废水 | 第51页 |
6.2.3 分析方法 | 第51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8页 |
6.3.1 对污泥特性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6.3.2 对COD去除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6.3.3 对NH_4~+-N去除的影响 | 第54页 |
6.3.4 对PO_4~(3-)-P去除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6.3.5 对SOUR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6.3.6 对死活细菌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6.3.7 对EPS分布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7.1 结论 | 第60页 |
7.2 展望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