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9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2.1 互联网金融及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相关文献 | 第13-15页 |
1.2.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文献 | 第15-16页 |
1.2.3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关系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4 文献评述 | 第17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 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9-21页 |
1.4.1 存在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互联网理财产品与工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| 第21-30页 |
2.1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| 第21-24页 |
2.1.1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 | 第21-22页 |
2.1.2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类型 | 第22-23页 |
2.1.3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2 工商银行理财业务的总体概况 | 第24-29页 |
2.2.1 工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| 第24-25页 |
2.2.2 目前工商银行理财业务的总体规模 | 第25-26页 |
2.2.3 工商银行理财产品的体系 | 第26-28页 |
2.2.4 工商银行理财业务的服务特色 | 第28-29页 |
2.3 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互联网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影响的理论分析 | 第30-36页 |
3.1 概念的界定 | 第30-31页 |
3.1.1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含义 | 第30页 |
3.1.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含义 | 第30-31页 |
3.2 互联网理财产品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的理论基础 | 第31-32页 |
3.2.1 破坏性创新理论 | 第31页 |
3.2.2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破坏性创新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 互联网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具体影响 | 第32-35页 |
3.3.1 加剧理财市场竞争挤占理财客户资源 | 第33页 |
3.3.2 推动利率市场化冲击银行盈利模式 | 第33-34页 |
3.3.3 倒逼银行改革促进业务创新 | 第34页 |
3.3.4 培育潜在理财客户扩大银行理财市场 | 第34-35页 |
3.4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互联网理财产品对工商银行理财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36-42页 |
4.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| 第36-37页 |
4.1.1 变量指标的选取 | 第36-37页 |
4.1.2 数据说明与处理 | 第37页 |
4.2 实证分析过程 | 第37-40页 |
4.2.1 平稳性检验 | 第37-38页 |
4.2.2 协整检验 | 第38-39页 |
4.2.3 脉冲响应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2.4 构建VEC模型 | 第40页 |
4.3 实证结论 | 第40-42页 |
第5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42-46页 |
5.1 结论 | 第42-43页 |
5.2 对策与建议 | 第43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