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历史文化特色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--以北京市“三山五园”功德寺地区为例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我国城中村现状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“千城一面”的现代都市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城中村改造后历史文化的缺失第9-10页
    1.2 研究范畴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对象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0-12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城市改造更新实践历程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城市改造更新实践历程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城市改造更新实践历程第14-16页
    1.5 相关研究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有机更新理论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城市多样性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文化经济理论第17页
    1.6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文献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比较与归纳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问卷调查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7 研究框架第18-19页
第2章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现状与思考第19-26页
    2.1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面临的形势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历史保护传承实现困难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文化生态多样性面临危机第20页
    2.2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存在问题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盲目大规模拆旧重建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模仿、仿古现象泛滥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历史人文环境遭到破坏第23页
    2.3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思考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实际国情客观局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政策制度相对落后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理论认识存在误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改造策略缺乏创新第2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5-26页
第3章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内在剖析第26-36页
    3.1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内涵解读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城中村历史文化特色的根本属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本质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特殊性第28页
    3.2 城中村历史文化特色的组成要素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城中村历史文化特色的物质要素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城中村历史文化特色的非物质要素第30-32页
    3.3 城中村历史文化特色的价值判断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城中村历史文化特色的价值判断原则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城中村历史文化特色的价值判断内容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城中村历史文化特色的价值判断标准第33-34页
    3.4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战略意义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维持城中村稳定健康发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保障城中村精神内涵延续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促进城中村可持续性更新第34-3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4章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案例分析第36-48页
    4.1 广州市猎德村改造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猎德村的基本概况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猎德村的历史文化特色组成要素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猎德村的改造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猎德村的改造评价第40-41页
    4.2 广州市练溪村改造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练溪村的基本概况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练溪村的历史文化特色组成要素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练溪村的改造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练溪村的改造评价第45-46页
    4.3 相关思考第46页
    4.4 对策启示第46-48页
第5章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实践研究第48-72页
    5.1“三山五园”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色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历史背景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文化特色第49-53页
    5.2 功德寺地区城中村的改造动力第53-54页
    5.3 功德寺地区城中村现状分析与价值研究第54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基本概况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现状特征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历史文化特色的组成要素分析及价值判断第62-66页
    5.4 功德寺地区城中村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改造策略第66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物质要素的改造策略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非物质要素的改造策略第70-71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1-72页
第6章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策略总结第72-82页
    6.1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基本原则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合理规划,适度开发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循序渐进,稳固发展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政府主导,多方参与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注重环境,协调发展第72-73页
    6.2 城中村改造在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基本策略第73-8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物质要素的改造策略第73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非物质要素的改造策略第79-81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81-82页
结语第82-83页
参考文献第83-86页
致谢第86-87页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7-88页
附录第88-102页

论文共1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混合居住模式下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--以赣州姚衙前历史街区为例
下一篇:基础设施项目环境监理模式优化研究--以格尔木—拉萨输电工程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