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化合物的原子团簇结构特征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9-21页 |
| 1.1 电子化合物的发现历史 | 第9-12页 |
| 1.2 电子化合物的理论研究 | 第12-15页 |
| 1.2.1 基于近自由电子模型 | 第12-13页 |
| 1.2.2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 | 第13-15页 |
| 1.3 电子化合物的概念扩展 | 第15-19页 |
| 1.3.1 准晶及准晶近似相 | 第15-17页 |
| 1.3.2 非晶相 | 第17-19页 |
| 1.4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在非晶中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| 1.4.1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| 第19-20页 |
| 1.4.2 团簇共振模型 | 第20页 |
| 1.5 本文立题依据 | 第20-21页 |
| 2 电子化合物的“团簇加连接原子”模型分析方法 | 第21-26页 |
| 2.1 待分析的电子化合物 | 第21页 |
| 2.2 团簇的选取方法 | 第21-26页 |
| 2.2.1 团簇截断半径的确定 | 第22-23页 |
| 2.2.2 主团簇的确定 | 第23页 |
| 2.2.3 单位团簇式的确定 | 第23-25页 |
| 2.2.4 单位团簇电子数e/u的确定 | 第25-26页 |
| 3 分析结果 | 第26-48页 |
| 3.1 电子浓度为21/14电子化合物的分析 | 第26-31页 |
| 3.1.1 体心立方结构B2相 | 第26-27页 |
| 3.1.2 体心立方结构Ag_3In相 | 第27-28页 |
| 3.1.3 密排六方结构Au_5Sn | 第28-31页 |
| 3.2 电子浓度为21/13电子化合物的分析 | 第31-41页 |
| 3.2.1 空间群为P-43m的相 | 第31-38页 |
| 3.2.2 空间群为I-43m的相 | 第38-41页 |
| 3.3 电子浓度为21/12电子化合物的分析 | 第41-48页 |
| 4 讨论与总结 | 第48-54页 |
| 4.1 电子化合物的单位团簇式e/u | 第48-49页 |
| 4.2 电子化合物中的24电子团簇 | 第49-53页 |
| 4.3 展望 | 第53-54页 |
| 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60页 |
| 附录A 电子化合物所有占位的相关数据 | 第60-6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3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