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引言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.1 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框架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| 第17-26页 |
2.1 相关理论 | 第17-22页 |
2.1.1 就业和就业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1.2 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1.3 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理论 | 第19-22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22-26页 |
2.2.1 国外就业弹性问题研究综述 | 第22-23页 |
2.2.2 国内就业弹性问题研究综述 | 第23-26页 |
3 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分析 | 第26-40页 |
3.1 中国就业制度发展概况述评 | 第26-28页 |
3.2 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状况 | 第28-31页 |
3.2.1 1990-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状况 | 第28-29页 |
3.2.2 1990-2013年中国就业增长状况 | 第29-30页 |
3.2.3 1990-2013年中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状况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3 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状况 | 第31-33页 |
3.4 就业弹性相关测算方法 | 第33-35页 |
3.4.1 定义法就业弹性及其评述 | 第33-34页 |
3.4.2 数学模型计算的就业弹性及其评述 | 第34-35页 |
3.5 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总体测算 | 第35-40页 |
3.5.1 定义法测算的中国就业弹性 | 第35-37页 |
3.5.2 经济学模型测算的中国就业弹性 | 第37-40页 |
4 中国经济和就业增长影响因素 | 第40-51页 |
4.1 体制和政策因素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4.1.1 经济体制变革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0页 |
4.1.2 财政和税收因素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1.3 利率政策和储蓄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2 经济运行特征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2-47页 |
4.2.1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4.2.2 对外贸易、汇率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2.3 消费物价指数和收入因素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2.4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3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4.3.1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3.2 技术因素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3.3 教育和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5 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研究 | 第51-62页 |
5.1 指标和数据选择 | 第51-55页 |
5.2 实证分析结果 | 第55-62页 |
5.2.1 相关性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2.2 因子分析 | 第56-61页 |
5.2.3 多元回归分析 | 第61页 |
5.2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6 基于实证分析结论的政策建议 | 第62-74页 |
6.1 实证研究结论 | 第62-64页 |
6.1.1 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对就业弹性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6.1.2 居民消费特征对就业弹性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6.1.3 市场经济发展特征对就业弹性的影响 | 第64页 |
6.2 政策建议与启示 | 第64-72页 |
6.2.1 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方面的建议 | 第65-67页 |
6.2.2 稳定物价水平、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| 第67-68页 |
6.2.3 市场经济发展特征方面的建议 | 第68-70页 |
6.2.4 政府政策法规方面的建议 | 第70-72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7 结论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8-80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