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一、 重庆市 Y 区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推行背景及现状 | 第12-24页 |
(一) 推行背景 | 第12-13页 |
(二) 合适成年人参与模式之选择 | 第13-15页 |
(三) 制度创新 | 第15-20页 |
1. 合适成年人的范围更为明确和稳定 | 第16页 |
2. 对合适成年人的职责未作过多扩展 | 第16-17页 |
3. 对合适成年人参与的范围及阶段既有限缩又有扩张 | 第17-19页 |
4. 合适成年人与办案人员之间由单向监督向双向监督转变 | 第19页 |
5. 合适成年人进入监管场所由私下协调向规范化发展 | 第19-20页 |
(四) 推行实效 | 第20-24页 |
1. 基本满足了司法实践中对合适成年人的迫切需求 | 第20-22页 |
2. 较好地维护了刑事程序中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| 第22-24页 |
二、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24-41页 |
(一) 对合适成年人的角色定位模糊 | 第24-25页 |
(二) 涉罪未成年人的权利保障仍然存在问题 | 第25-28页 |
1. 涉罪未成年人对合适成年人到场的选择权未受重视 | 第25-27页 |
2. 涉罪未成年人与合适成年人程序前交流难 | 第27-28页 |
3. 涉罪未成年人被侵权后救济难 | 第28页 |
(三) 合适成年人数量不足与“分布不均”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(四) 合适成年人的履职效果有待提高 | 第29-38页 |
1. 存在合适成年人未及时到场的现象 | 第29-30页 |
2. 合适成年人在场未能充分发挥其预设功能 | 第30-38页 |
(五) 部分办案人员未严格按规操作 | 第38-41页 |
三、 制度完善的思路与举措 | 第41-62页 |
(一) 明确合适成年人的角色定位 | 第41-46页 |
1. 合适成年人在角色设计上无需中立 | 第41-43页 |
2. 合适成年人参与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涉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| 第43-44页 |
3. 合适成年人是法律规定的诉讼参与人 | 第44-45页 |
4. 合适成年人在场的作用与律师在场存在区别 | 第45-46页 |
5. 对合适成年人的职责范围应当有所限定 | 第46页 |
(二) 强化涉罪未成年人的权利保障 | 第46-49页 |
1. 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对于合适成年人到场的选择权 | 第47页 |
2. 保障涉罪未成年人与合适成年人的程序前交流权 | 第47-48页 |
3. 对涉罪未成年人权利的保障和救济措施作出规定 | 第48-49页 |
(三) 保证合适成年人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| 第49-53页 |
1. 改革合适成年人的选聘方式 | 第49-50页 |
2. 合适成年人应以专职化为发展方向 | 第50-51页 |
3. 明确合适成年人的“合适性” | 第51-52页 |
4. 对合适成年人进行培训 | 第52-53页 |
(四) 完善合适成年人履职的保障和监管机制 | 第53-59页 |
1. 完善合适成年人权利义务的规定 | 第53-55页 |
2. 规定合适成年人的全程参与 | 第55-56页 |
3. 维护合适成年人的独立性 | 第56-57页 |
4. 指派合适成年人应保证随机性 | 第57页 |
5. 适当把握合适成年人到场的“及时”时限 | 第57页 |
6. 加强管理,建立合适成年人工作的考评机制 | 第57-59页 |
(五) 对办案人员进行培训和约束 | 第59-62页 |
1. 对办案人员进行培训 | 第59-60页 |
2. 对办案人员违规操作的后果作出明确规定 | 第60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