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1.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1 背压式汽轮机 | 第13-14页 |
1.2.2 抽背式汽轮机 | 第14页 |
1.2.3 凝汽式汽轮机低真空运行 | 第14-15页 |
1.2.4 热泵技术 | 第15页 |
1.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回收热电厂冷源损失的技术措施 | 第17-27页 |
2.1 抽凝式汽轮机低真空运行 | 第17-19页 |
2.1.1 抽凝式汽轮机低真空运行的原理 | 第17-18页 |
2.1.2 凝汽式汽轮机低真空运行技术的局限 | 第18-19页 |
2.2 电动热泵站 | 第19-20页 |
2.2.1 电动热泵站的原理 | 第19-20页 |
2.2.2 电动热泵站的分类及比较 | 第20页 |
2.3 汽轮机驱动压缩式热泵站 | 第20-21页 |
2.4 燃气轮机驱动压缩式热泵站 | 第21-24页 |
2.4.1 燃气轮机驱动压缩式热泵站发展背景 | 第22页 |
2.4.2 燃气轮机驱动压缩式热泵站运行原理 | 第22-23页 |
2.4.3 燃气轮机驱动压缩式热泵系统特点 | 第23-24页 |
2.5 抽汽驱动吸收式热泵站 | 第24-26页 |
2.5.1 抽气驱动吸收式热泵站的原理 | 第24-26页 |
2.6 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基于能流图的用能分析 | 第27-45页 |
3.1 现有抽凝气式汽轮机运行模式用能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2 抽凝气式汽轮机低真空运行 | 第30-32页 |
3.3 电动热泵站用能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3.1 电动热泵站回收抽凝式供热汽轮机冷源损失 | 第32-34页 |
3.3.2 电驱动热泵站全凝工况用能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4 汽轮机驱动热泵站的用能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4.1 汽轮机驱动热泵站用能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4.2 汽轮机驱动热泵回收凝汽式供热机组用能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5 燃气轮机驱动热泵站的用能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6 抽气驱动吸收式热泵站 | 第40-44页 |
3.6.1 R 段抽气参数不变,热网流量不变 | 第40-42页 |
3.6.2 R 段抽气参数不变,全部回收冷源损失,增加热网流量 | 第42-43页 |
3.6.3 R 段抽气参数不变,热网供回水温度不变 | 第43-44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4章 基于能量转换效率的用能分析 | 第45-54页 |
4.1 能质系数 | 第45-47页 |
4.2 不同驱动力下的能量转换效率比较 | 第47-52页 |
4.2.1 抽凝式汽轮机低真空运行转换效率 | 第47-48页 |
4.2.2 电动热泵站能量转换效率 | 第48-49页 |
4.2.3 汽轮机驱动热泵站能量转换效率 | 第49-50页 |
4.2.4 燃气轮机驱动热泵站能量转换效率 | 第50页 |
4.2.5 抽气驱动热泵站能量转换效率 | 第50-52页 |
4.3 不同方法回收热电厂冷源损失的比较 | 第52页 |
4.4 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5章 回收冷源损失用于区域供热规划评价体系 | 第54-62页 |
5.1 评价指标的选择 | 第54-57页 |
5.1.1 能量指标(Energy) | 第54-56页 |
5.1.2 经济指标(Economic) | 第56页 |
5.1.3 环境指标(Environment) | 第56-57页 |
5.2 评价方法 | 第57-59页 |
5.2.1 层次分析法 | 第57-58页 |
5.2.2 SWOT 战略分析法 | 第58-59页 |
5.3 能源转换设备模型 | 第59-6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