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| 第11-12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4.2 研究重点与难点 | 第12页 |
1.5 主要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2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| 第14-19页 |
2.1 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| 第14-15页 |
2.1.1 乡村旅游概念的国外界定 | 第14页 |
2.1.2 乡村旅游概念的国内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2 农村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| 第15页 |
2.3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增长的有关理论 | 第15-19页 |
2.3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3.2 旅游经济学理论 | 第16页 |
2.3.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3.4 哈罗德—多马模型 | 第17-19页 |
3 我国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增长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19-31页 |
3.1 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9-23页 |
3.1.1 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| 第19-20页 |
3.1.2 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20-21页 |
3.1.3 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调查 | 第21-23页 |
3.2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3-25页 |
3.2.1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现状描述 | 第23-24页 |
3.2.2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3.3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 | 第25-27页 |
3.3.1 乡村旅游加快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| 第26页 |
3.3.2 乡村旅游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 | 第26-27页 |
3.3.3 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| 第27页 |
3.3.4 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| 第27页 |
3.4 实证调查对象简介 | 第27-31页 |
3.4.1 兴隆眼石村 | 第28页 |
3.4.2 河北灵寿县王家沟村 | 第28-29页 |
3.4.3 河北省滦平县偏桥村 | 第29页 |
3.4.4 内丘神头村 | 第29页 |
3.4.5 神应王生态旅游度假区 | 第29-31页 |
4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| 第31-38页 |
4.1 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原则 | 第31页 |
4.1.1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| 第31页 |
4.1.2 综合性 | 第31页 |
4.1.3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统一 | 第31页 |
4.2 实证分析过程 | 第31-36页 |
4.2.1 平稳性检验 | 第32-34页 |
4.2.2 EG协整关系检验 | 第34-35页 |
4.2.3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| 第35-36页 |
4.2.4 变量因果关系检验 | 第36页 |
4.3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36-38页 |
5 提升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贡献率的对策 | 第38-41页 |
5.1 完善乡村旅游产业的政府政策,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| 第38页 |
5.1.1 加强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| 第38页 |
5.1.2 完善乡村旅游业行业规范与标准 | 第38页 |
5.2 发挥乡村旅游产业的作用机制,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| 第38-39页 |
5.2.1 发挥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 | 第38-39页 |
5.2.2 提高乡村旅游在地区经济系统中的扩散效应 | 第39页 |
5.3 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人才培养体系 | 第39页 |
5.4 打造特色产品,建立营销宣传机制 | 第39-40页 |
5.5 保护环境,发挥资源优势 | 第40页 |
5.6 建立利益反馈机制,形成多元投资体系 | 第40-41页 |
6 结束语 | 第41-42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41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