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超声—紫外协同强化双氧水降解苯并三氮唑的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目录第9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苯并三氮唑的性质、用途及危害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性质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用途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危害第12-13页
    1.3 高级氧化技术的分类第1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以H_2O_2为主体的高级氧化过程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光分解及光催化氧化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超声催化氧化法第18-24页
    1.4 苯并三氮唑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第24页
    1.5 课题的研究目标、内容和创新点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目标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研究内容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创新点第25-27页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-31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及装置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废水来源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试剂和试剂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实验装置第28页
    2.2 分析方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并三氮唑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TOC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三章 紫外辐射、超声辐射降解含苯并三氮唑溶液的研究第31-39页
    3.1 实验部分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方法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分析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讨论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溶液初始pH值对紫外或者超声辐射去除苯并三氮唑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初始浓度对紫外辐射去除苯并三氮唑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反应温度对紫外辐射去除苯并三氮唑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单独紫外辐射去除苯并三氮唑TOC变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紫外辐射降解苯并三氮唑机理研究第36-37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37-39页
第四章 超声-紫外协同降解苯并三氮唑的研究第39-52页
    4.1 实验部分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方法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分析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讨论第40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超声-紫外降解苯并三氮唑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初始浓度对苯并三氮唑去除率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pH对苯并三氮唑去除率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超声功率对苯并三氮唑去除率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超声-紫外协同降解苯并三氮唑的协同效应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超声-紫外降解苯并三氮唑的TOC变化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自由基捕获剂对超声-紫外降解苯并三氮唑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超声-紫外协同降解苯并三氮唑的动力学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50-52页
第五章 超声-紫外-双氧水降解苯并三氮唑去的研究第52-64页
    5.1 实验部分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方法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分析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讨论第53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苯并三氮唑在不同高级氧化技术下苯并三氮唑去除率对比研究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同高级氧化技术下苯并三氮唑TOC变化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苯并三氮唑在不同高级氧化技术下苯并三氮唑的动力学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初始浓度对超声-紫外-双氧水苯并三氮唑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超声-紫外-双氧水降解不同初始浓度的苯并三氮唑的TOC变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双氧水浓度对超声-紫外-双氧水降解苯并三氮唑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双氧水浓度对超声-紫外-双氧水降解苯并三氮唑TOC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超声-紫外-双氧水体系中的协同效应第61-62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62-64页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64-66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4-65页
    6.2 建议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4页
致谢第74-7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典型航空发动机钣金件成形工艺研究
下一篇:杭州市室内空气中典型卤代阻燃剂的污染水平与污染特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