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2-15页 |
| 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页 |
| ·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|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7-22页 |
| ·基本概念 | 第17-18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| 第17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 | 第17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整治内生潜力与外生潜力 | 第17-18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潜力 | 第18页 |
| ·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| ·土地资源优化管理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·人地关系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·卡什纳斯模型理论 | 第20页 |
| ·城乡一体化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·土地产权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第3章 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潜力分析方法 | 第22-27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潜力的类型 | 第22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潜力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潜力测算的一般方法 | 第23-26页 |
| ·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 | 第23-24页 |
| ·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 | 第24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 | 第24-25页 |
| ·其他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| 第25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比较 | 第25-26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潜力分级 | 第26-27页 |
| 第4章 扶绥县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潜力分区与时序 | 第27-57页 |
| ·扶绥县概况 | 第27-31页 |
| ·区域概况 | 第27-28页 |
| ·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| 第28-29页 |
| ·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 | 第29-30页 |
| ·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| 第30-31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潜力分析的步骤 | 第31-32页 |
| ·扶绥县农村居民点整治内生潜力分析 | 第32-38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人口预测 | 第32-34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 | 第34-36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整治现实潜力 | 第36-37页 |
| ·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质量潜力 | 第37-38页 |
| ·扶绥县农村居民点整治内生潜力分区 | 第38-42页 |
| ·内生潜力聚类分析指标标准化 | 第38-39页 |
| ·内生潜力层次聚类建模 | 第39-40页 |
| ·内生潜力分区方案 | 第40-42页 |
| ·扶绥县农民居民点整治外生潜力 | 第42-47页 |
| ·外生潜力指标体系及说明 | 第42-43页 |
| ·外生潜力指标权重确定 | 第43-44页 |
| ·外生潜力标准化确定 | 第44-45页 |
| ·外生潜力分区 | 第45-47页 |
| ·扶绥县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潜力分区 | 第47-51页 |
| ·潜力分区方法 | 第47-49页 |
| ·潜力分等定级结果 | 第49-51页 |
| ·扶绥县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时序安排 | 第51-57页 |
| ·熵值法指标体系及说明 | 第51-52页 |
| ·时序安排指标标准化 | 第52-53页 |
| ·时序安排指标权重确定 | 第53页 |
| ·整治时序安排 | 第53-57页 |
| 第5章 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实施保障 | 第57-61页 |
| ·强化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的引导作用 | 第57-58页 |
| ·编制高质量农村居民点专项规划 | 第57页 |
| ·制定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具体实施规划 | 第57-58页 |
| ·发挥镇乡、村庄建设规划的调控作用 | 第58页 |
| ·完善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管理体系和相应制度 | 第58-59页 |
| ·健全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管理机制,组建专家组 | 第58-59页 |
| ·实施“增减挂钩”政策,建立周转指标运行制度 | 第59页 |
| ·完善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拆迁安置政策,保障农民利益 | 第59页 |
| ·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 | 第59-61页 |
| ·多渠道筹措资金,保障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| 第59-60页 |
| ·建立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激励机制 | 第60-61页 |
| 第6章 结语 | 第61-63页 |
| ·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·讨论 | 第62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
| 附录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