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6-18页 |
1. 绪论 | 第18-26页 |
1.1 山梨醇概述 | 第18页 |
1.2 山梨醇是果实品质的重要组分 | 第18-19页 |
1.3 山梨醇的运输与代谢 | 第19-22页 |
1.3.1 山梨醇运输 | 第19-21页 |
1.3.2 山梨醇代谢 | 第21-22页 |
1.4 山梨醇与水心病间的关系 | 第22-24页 |
1.5 本研究目标 | 第24-26页 |
2. ‘翠冠’与‘翠玉’梨果实发育与贮藏期间糖积累及其调控 | 第26-44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1.2 套袋处理 | 第27页 |
2.1.3 大棚栽培 | 第27页 |
2.1.4 4℃贮藏实验 | 第27-28页 |
2.1.5 环境温、湿度采集 | 第28页 |
2.1.6 可溶性固形物、可滴定酸、失重率、果肉硬度测定 | 第28页 |
2.1.7 可溶性糖组分的HPLC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40页 |
2.2.1 套袋对梨果实糖积累的影响 | 第29-33页 |
2.2.2 大棚栽培对果实糖积累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2.2.3 贮藏条件对果实糖积累的影响 | 第36-40页 |
2.3 讨论 | 第40-42页 |
2.3.1 果实套袋对糖积累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2.3.2 大棚栽培对糖积累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2.3.3 贮藏期间的糖分变化 | 第4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3. 砂梨果实山梨醇转运与代谢关键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| 第44-73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8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45-46页 |
3.1.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实硬度测定 | 第46页 |
3.1.3 可溶性糖组分的HPLC检测 | 第46页 |
3.1.4 RNA提取及RNA-Seq测序 | 第46页 |
3.1.5 测序数据质控与拼接 | 第46-47页 |
3.1.6 Unigene基因检索及一级结构差异分析 | 第47页 |
3.1.7 差异基因的GO富集与KEGG通路分析 | 第47页 |
3.1.8 SOT与SDH基因家族成员序列分析与进化树构建 | 第47-48页 |
3.1.9 特异引物设计与qRT-PCR检测 | 第48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69页 |
3.2.1 转录组质量检测与组装 | 第48-53页 |
3.2.2 砂梨果实中的SDH基因家族成员及其表达模式 | 第53-62页 |
3.2.3 砂梨果实中的SOT基因家族成员及其表达模式 | 第62-69页 |
3.3 讨论 | 第69-71页 |
3.3.1 PpySDH基因家族成员表达与果实糖积累 | 第69-70页 |
3.3.2 PpySOT基因家族成员表达与果实糖积累 | 第70-7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4. ‘中梨4号’梨果实水心病组织与非水心病组织的转录对比分析 | 第73-93页 |
4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73-75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73页 |
4.1.2 GA处理 | 第73-74页 |
4.1.3 糖组分的HPLC测定 | 第74页 |
4.1.4 水心病发病动态统计 | 第74页 |
4.1.5 PpySOT基因家族成员的qRT-PCR分析 | 第74页 |
4.1.6 水心病转录组的高通量RNA-Seq测序 | 第74-75页 |
4.1.7 差异基因与蛋白质互作分析 | 第75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75-90页 |
4.2.1 水心病发展动态及果实糖含量分析 | 第75-78页 |
4.2.2 PpySOT家族成员在水心病果实中的qRT-PCR检测 | 第78-79页 |
4.2.3 水心病RNA-Seq分析 | 第79-90页 |
4.3 讨论 | 第90-9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5. 总结与展望 | 第93-94页 |
5.1 总结 | 第93页 |
5.2 展望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10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104页 |
基金项目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