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.前言 | 第12-17页 |
1.1 白蚁概述 | 第12页 |
1.2 白蚁肠道内共生菌群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2.1 白蚁肠道内的微环境 | 第12-13页 |
1.2.2 白蚁肠道内共生菌群的多样性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白蚁肠道分离菌的研究进展 | 第14页 |
1.4 象白蚁的生物学特征 | 第14-16页 |
1.4.1 象白蚁的特征及肠道环境 | 第14-15页 |
1.4.2 象白蚁肠道的共生细菌 | 第15-16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2.实验材料 | 第17-20页 |
2.1 白蚁样品的采集和饲养 | 第17页 |
2.2 培养基 | 第17-18页 |
2.2.1 1/3TSB培养基 | 第17页 |
2.2.2 GYM培养基(液体) | 第17页 |
2.2.3 GYM培养基(固体) | 第17页 |
2.2.4 MM培养基 | 第17-18页 |
2.3 溶液、酶和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3.1 常用的溶液和试剂 | 第18页 |
2.3.2 其他常用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4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19-20页 |
3.实验方法 | 第20-25页 |
3.1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共生细菌的结构与组成分析 | 第20-21页 |
3.1.1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的解剖与分离 | 第20页 |
3.1.2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DNA的提取 | 第20页 |
3.1.3 MiSeq测序实验流程 | 第20-21页 |
3.1.4 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1页 |
3.2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可培养好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 | 第21-25页 |
3.2.1 肠道不同部位菌悬液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3.2.2 肠道不同部位可培养好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及纯化 | 第22页 |
3.2.3 肠道分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 | 第22页 |
3.2.4 肠道不同部位分离细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| 第22-23页 |
3.2.5 肠道不同部位分离细菌的ARDRA图谱聚类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2.6 分离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24-25页 |
4.实验结果 | 第25-48页 |
4.1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共生细菌的结构与组成分析 | 第25-29页 |
4.1.1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DNA的提取 | 第25页 |
4.1.2 16S rRNA基因V4区扩增 | 第25-26页 |
4.1.3 测序基本数据分析 | 第26-27页 |
4.1.4 样品的Alpha多样性分析 | 第27-28页 |
4.1.5 肠道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| 第28-29页 |
4.2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及纯化 | 第29-48页 |
4.2.1 菌落数量及形态 | 第29-31页 |
4.2.2 分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| 第31-32页 |
4.2.3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细菌分离菌的分子鉴定 | 第32-34页 |
4.2.4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分离细菌的ARDRA聚类分析 | 第34-37页 |
4.2.5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分离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| 第37-42页 |
4.2.6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分离细菌的多样性比较 | 第42-45页 |
4.2.7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分离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45-48页 |
5.讨论 | 第48-52页 |
5.1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共生菌结构与组成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分离菌多样性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