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1 研究的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9页 |
1.4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基础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述 | 第21-29页 |
2.1 基础概念的界定 | 第21-23页 |
2.1.1 腐败的定义 | 第21-22页 |
2.1.2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内涵 | 第22-23页 |
2.2 腐败的基本特征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理论依据 | 第23-25页 |
2.2.1 腐败的基本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2.2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理论依据 | 第24-25页 |
2.3 本文的理论工具——善治理论 | 第25-29页 |
2.3.1 善治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| 第25-27页 |
2.3.2 善治理论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现状和问题 | 第29-38页 |
3.1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发展与实践 | 第29-31页 |
3.1.1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发展历程 | 第29-30页 |
3.1.2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 | 第30-31页 |
3.2 十八大以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| 第31-32页 |
3.2.1 界定主体责任 | 第31页 |
3.2.2 增加党的作风建设 | 第31页 |
3.2.3 改革纪律检查体制 | 第31-32页 |
3.2.4 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 | 第32页 |
3.3 当前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8页 |
3.3.1 公众参与反腐还不够成熟 | 第33-34页 |
3.3.2 惩防体系内容缺乏公众回应性的设计 | 第34-35页 |
3.3.3 惩防体系制度设计不完备 | 第35页 |
3.3.4 监督“一把手”和信息公开力度方面做得不够 | 第35-37页 |
3.3.5 惩防体系职能部门在运行中存在阻力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8-44页 |
4.1 公众积极参与反腐的观念尚未确立 | 第38-40页 |
4.1.1 廉政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| 第38-39页 |
4.1.2 行政者责任意识缺失 | 第39-40页 |
4.2 政府与民众互动的土壤和空间还有待改善 | 第40-41页 |
4.2.1 官本位思想扼杀官民互动 | 第40页 |
4.2.2 公众参与决策的不足限制了官民互动的空间 | 第40-41页 |
4.3 惩防体系建设缺乏法律支撑 | 第41-42页 |
4.3.1 制度的设计缺乏权威性 | 第41页 |
4.3.2 “人治”阻碍了法治的实施 | 第41-42页 |
4.4 惩防体系建设缺乏有效的工作体制和机制 | 第42-44页 |
4.4.1 惩防体系建设主体责任不到位 | 第42页 |
4.4.2 纪检监察机构缺乏独立性 | 第42-43页 |
4.4.3 社会监督的保障机制缺失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国(境)外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| 第44-48页 |
5.1 香港的治腐经验 | 第44-46页 |
5.1.1 独立的治腐机构 | 第44页 |
5.1.2 反贪法律完善 | 第44-45页 |
5.1.3 市民对贪腐行为零容忍 | 第45页 |
5.1.4 宣传教育针对性强 | 第45-46页 |
5.2 新加坡治腐经验 | 第46-48页 |
5.2.1 浓厚的廉政文化 | 第46页 |
5.2.2 较可观的薪酬保障 | 第46-47页 |
5.2.3 法律制度严明 | 第47页 |
5.2.4 强力执行机构 | 第47-48页 |
第六章 完善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议 | 第48-60页 |
6.1 从善治视角重塑腐败治理理念 | 第48-50页 |
6.1.1 引导公众准确判断反腐形势 | 第48-49页 |
6.1.2 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49页 |
6.1.3 积极营造浓厚的廉洁诚信文化氛围 | 第49-50页 |
6.2 促进腐败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| 第50-51页 |
6.2.1 加强对民营经济部门的引导和管理 | 第50页 |
6.2.2 正确引导公民社会参与反腐 | 第50-51页 |
6.2.3 强化新闻媒体的监督 | 第51页 |
6.3 增强政府与公众对体系建设的互动 | 第51-53页 |
6.3.1 畅通反腐渠道 | 第52页 |
6.3.2 关注民意走向和群众满意度 | 第52-53页 |
6.3.3 构建行政互动 | 第53页 |
6.4 构建独立的运转机构 | 第53-55页 |
6.4.1 改革纪检监督体制 | 第54页 |
6.4.2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与分工 | 第54-55页 |
6.5 把反腐纳入法治化轨道 | 第55-56页 |
6.5.1 推进反腐败立法 | 第55页 |
6.5.2 强化法治意识 | 第55-56页 |
6.5.3 建立阳光权力 | 第56页 |
6.6 加强政府和公众的责任性建设 | 第56-60页 |
6.6.1 加强对官员道德的教育和考核 | 第56-57页 |
6.6.2 明确反腐主体的责任 | 第57-58页 |
6.6.3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问责机制 | 第58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