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自然水体生物膜上主要组分生长规律及吸附特性

第一章 绪论第10-36页
    1.1 自然水体的组成第10-13页
    1.2 固-液界面反应第13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天然水中的固相物质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界面上的作用力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吸附现象和类型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常用吸附等温线第19-20页
    1.3 水环境中的重金属第20-21页
    1.4 自然水体中的生物膜第2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自然水体生物膜的概念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自然水体生物膜的组成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自然水体生物膜的结构特征及吸附特性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自然水体生物膜的采集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自然水体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第29-32页
    1.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33-34页
    1.6 论文结构第34-36页
第二章 试剂、仪器和生物膜培养水体的特征第36-42页
    2.1 主要试剂第36-37页
    2.2 实验仪器第37-39页
    2.3 用于培养生物膜的自然水体概况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南湖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净月潭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伊通河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新立城水库第40-42页
第三章 自然水体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的分布规律第42-64页
    3.1 实验方法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然水体生物膜的培养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总量的测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生物膜上有机质含量的测定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铅、镉的实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统计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讨论第47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不同水深、培养不同时间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含量分析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生长速率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不同季节培养的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含量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自然水体生物膜对铅、镉的吸附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生物膜对痕量金属的最大吸附量与膜上组分含量的相关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62-64页
第四章 自然水体生物膜上有机质的表征及分布规律第64-88页
    4.1 实验方法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生物膜的培养及前处理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生物膜上化学需氧量(COD)的测定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生物膜上总有机碳含量(TOC)测定的原理与方法第65-68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讨论第68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自然水体生物膜上有机质的含量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条件下培养的生物膜上COD 和TOC 含量的变化第69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生物膜上COD 和TOC 的比值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生物膜上COD 与TOC 的相关性分析第78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生物膜上COD 与TOC 相关性的理论探讨第84-86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86-88页
第五章 自然水体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种群和生长规律第88-108页
    5.1 实验方法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生物膜的培养及重量、有机质含量分析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生物膜上微生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膜上微生物群落参数的确定第90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讨论第90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生物膜上微生物的形态和种类第90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生物膜上的微生物量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生物膜生长过程中膜上微生物种群和生物量的变化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群集特征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不同季节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种群分布特征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直接计数法的局限性第106-107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107-108页
第六章 湖水中的颗粒物对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生长及吸附特性的影响第108-124页
    6.1 实验方法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颗粒物的获取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生物膜的培养及成分测定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生物膜和颗粒物等复合体的晶体结构表征及TOC 测定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生物膜吸附铅、镉的实验第111页
    6.2 结果与讨论第111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自然水体生物膜与悬浮颗粒物中金属氧化物和有机质含量的比较第111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湖水中颗粒物含量对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含量的影响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湖水中颗粒物粒径对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含量的影响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含有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湖水培养的生物膜对铅、镉的吸附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湖水中的颗粒物对生物膜吸附铅、镉的影响第118-121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121-124页
第七章 培养条件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上主要组分生长及吸附特性的影响第124-144页
    7.1 实验方法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自然水体生物膜的培养及主要组分含量的测定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生物膜对铅、镉的吸附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统计分析第12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4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第126-127页
    7.2 结果与讨论第127-14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水温对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含量和生长规律的影响第12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水中溶解氧对生物膜上主要组分生长规律的影响第130-13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光照对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和有机质形成的影响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培养介质的pH 值对生物膜上组分含量及其特性的影响第135-143页
    7.3 本章小结第143-144页
第八章 结论、创新点与建议第144-150页
    8.1 结论第144-148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自然水体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的分布规律第144-145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自然水体生物膜上有机质的生长规律第145-146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水中的颗粒物对生物膜上铁、锰氧化物形成和吸附特性的影响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   8.1.4 pH 值、水温、溶解氧、光照等因素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上主要组分生长规律的影响第147-148页
    8.2 主要创新点第148页
    8.3 建议第148-150页
参考文献第150-168页
致谢第168-170页
附录第170-174页
    作者简历第170页
    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第170-172页
    参加的主要相关课题第172-174页
摘要第174-178页
ABSTRACT第178页

论文共1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二(2-吡啶甲基)胺为识别基团Zn~(2+)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
下一篇:过渡金属-羟基多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、结构与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