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前言 | 第13-48页 |
1.1 概述 | 第13-15页 |
1.2 荧光分子探针识别原理 | 第15-25页 |
1.2.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(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) | 第15-18页 |
1.2.2 分子内共轭电荷转移ICT(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) | 第18-20页 |
1.2.3 激基缔合物(excimer) | 第20-21页 |
1.2.4 能量共振转移FRET(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) | 第21-23页 |
1.2.5 基于其它原理的荧光分子探针 | 第23-25页 |
1.3 Zn~(2+)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及配位结构 | 第25-27页 |
1.3.1 Zn~(2+)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| 第25-26页 |
1.3.2 Zn~(2+)的配位结构 | 第26-27页 |
1.4 Zn~(2+)荧光分子探针的发展 | 第27-38页 |
1.4.1 经典的Zn~(2+)荧光分子探针 | 第27-28页 |
1.4.2 由碳酸酐酶发展的Zn~(2+)荧光分子探针 | 第28-29页 |
1.4.3 吡啶衍生物为识别基团的Zn~(2+)荧光分子探针 | 第29-33页 |
1.4.4 脂肪族胺或环状多胺为识别基团的Zn~(2+)荧光分子探针 | 第33-34页 |
1.4.5 经典的Ca~(2+)和Mg~(2+)荧光分子探针用于Zn~(2+)识别 | 第34-35页 |
1.4.6 其它的Zn~(2+)荧光分子探针 | 第35-38页 |
1.5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8页 |
第二章 丹磺酰胺类荧光分子探针 | 第48-68页 |
2.1 分子设计思想 | 第48-49页 |
2.2 合成路线 | 第49-51页 |
2.2.1 中间体合成路线 | 第49页 |
2.2.2 化合物D1和D2的合成路线 | 第49-51页 |
2.2.3 化合物D3的合成路线 | 第51页 |
2.3 实验部分 | 第51-59页 |
2.3.1 原料与仪器 | 第51页 |
2.3.2 中间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| 第51-54页 |
2.3.3 D1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| 第54-55页 |
2.3.4 D2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| 第55-56页 |
2.3.5 D3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| 第56-57页 |
2.3.6 紫外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| 第57-59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6页 |
2.4.1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| 第59-61页 |
2.4.2 D1和D2的吸收及荧光光谱 | 第61-62页 |
2.4.3 缓冲溶液中D1、D2和D3对金属离子的识别 | 第62-63页 |
2.4.4 不同浓度的Zn~(2+)对D2荧光光谱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2.4.5 pH对D2荧光强度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2.4.6 表观解离常数K_d | 第65-66页 |
2.5 本章小节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8页 |
第三章 4-(1,8-萘酰亚胺)胺类荧光分子探针 | 第68-84页 |
3.1 分子设计思想 | 第68-69页 |
3.2 合成路线 | 第69-70页 |
3.2.1 化合物N1和N2的合成 | 第69-70页 |
3.2.2 化合物N3的合成 | 第70页 |
3.3 实验部分 | 第70-75页 |
3.3.1 原料与仪器 | 第70-71页 |
3.3.2 化合物N1和N2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| 第71-73页 |
3.3.3 化合物N3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| 第73页 |
3.3.4 紫外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| 第73-75页 |
3.3.5 N2在活细胞中的荧光影像 | 第75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75-82页 |
3.4.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核磁谱图 | 第75-76页 |
3.4.2 N2的吸收和荧光光谱 | 第76-77页 |
3.4.3 tris-HCI缓冲溶液中N2对金属离子的识别 | 第77-78页 |
3.4.4 不同浓度的Zn~(2+)对N2荧光光谱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3.4.5 pH对N2和N3荧光强度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3.4.6 表观解离常数K_d | 第80页 |
3.4.7 N2在活细胞中对Zn~(2+)的荧光显微成像 | 第80-82页 |
3.5 本章小节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4页 |
第四章 1,8-萘酰亚胺系列荧光分子探针 | 第84-100页 |
4.1 分子设计思想 | 第84-85页 |
4.2 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路线 | 第85页 |
4.3 实验部分 | 第85-88页 |
4.3.1 原料与仪器 | 第85-86页 |
4.3.2 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| 第86-88页 |
4.3.3 紫外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| 第88页 |
4.3.4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| 第88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88-97页 |
4.4.1 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核磁谱图 | 第88-90页 |
4.4.2 溶剂对N4、N5和N6光谱的影响 | 第90页 |
4.4.3 tri-HCl缓冲溶液中N4、N5和N6对金属离子的识别 | 第90-94页 |
4.4.4 不同浓度的Zn~(2+)对N4和N5荧光光谱的影响 | 第94页 |
4.4.5 pH对N4和N5荧光光谱的影响 | 第94-97页 |
4.4.6 表观解离常数K_d | 第97页 |
4.5 本章小节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0页 |
第五章 二吡咯甲基硼(BODIPY)类荧光分子探针 | 第100-115页 |
5.1 分子设计思想 | 第100-101页 |
5.2 合成路线 | 第101页 |
5.3 实验部分 | 第101-104页 |
5.3.1 原料与仪器 | 第101-102页 |
5.3.2 目标化合物B1的合成 | 第102-103页 |
5.3.3 紫外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| 第103页 |
5.3.4 计算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5.3.5 B1在活细胞中的荧光影像 | 第104页 |
5.4 结果与讨论 | 第104-112页 |
5.4.1 B1的~1H-NMR和分子模型 | 第104-106页 |
5.4.2 tris-HCl缓冲溶液中B1的吸收和荧光光谱 | 第106-107页 |
5.4.3 tris-HCl缓冲溶液中金属离子对Zn~(2+)选择性检测的干扰 | 第107-108页 |
5.4.4 pH对B1荧光强度的影响 | 第108-109页 |
5.4.5 表观解离常数K_d | 第109-110页 |
5.4.6 B1在活细胞中对Zn~(2+)的荧光显微成像 | 第110-112页 |
5.5 本章小节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5页 |
第六章 2-苯基咪唑蒽醌类荧光分子探针 | 第115-134页 |
6.1 分子设计思想 | 第115页 |
6.2 合成路线 | 第115-116页 |
5.2.1 中间体M4的合成 | 第116页 |
5.2.2 目标化合物A1和A2的合成 | 第116页 |
6.3 实验部分 | 第116-122页 |
6.3.1 原料与仪器 | 第116-117页 |
6.3.2 中间体M4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| 第117-119页 |
6.3.3 目标化合物A1和A2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| 第119-121页 |
6.3.4 紫外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| 第121-122页 |
6.4 结果与讨论 | 第122-132页 |
6.4.1 中间体M4的合成 | 第122-124页 |
6.4.2 溶剂对A1和A2光谱的影响 | 第124-125页 |
6.4.3 pH对A1和A2荧光强度的影响 | 第125-127页 |
6.4.4 甲醇-碱体系中A1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 | 第127-129页 |
6.4.5 tri-HCl缓冲溶液中A1和A2对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 | 第129-132页 |
6.5 本章小节 | 第132-1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3-134页 |
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摘要 | 第134-137页 |
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37-138页 |
致谢 | 第138-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