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坤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12-17页 |
0.1 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 | 第12-13页 |
0.2 徐坤及其小说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0.3 选题意义和创新之处 | 第15页 |
0.4 本文创作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 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源起 | 第17-22页 |
1.1 市场化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境遇 | 第17-18页 |
1.2 当代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群像 | 第18-19页 |
1.3 以知识分子身份书写知识分子 | 第19-22页 |
2 迷茫与困惑: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裂变 | 第22-29页 |
2.1 勘察知识者的话语困境 | 第22-25页 |
2.2 直面知识者的精神虚无 | 第25-26页 |
2.3 体验知识者的创新烦恼 | 第26-29页 |
3 颠覆与变迁:对知识分子的解构 | 第29-37页 |
3.1“守道”与“叛道” | 第29-32页 |
3.1.1 恪守精英意识的“守道者” | 第30-31页 |
3.1.2 浮沉于世俗社会的“叛道者” | 第31页 |
3.1.3 在固守与逃离间徘徊的“游移者” | 第31-32页 |
3.2 知识分子的“活画像” | 第32-34页 |
3.2.1 以嘲弄方式与现实妥协的知识分子形象 | 第32-33页 |
3.2.2 致力于精神探索至幻灭的知识分子形象 | 第33-34页 |
3.3“镜像化”的空间表达 | 第34-35页 |
3.4“失落的”知识分子 | 第35-37页 |
3.4.1 从“中心”到“边缘” | 第35-36页 |
3.4.2 质疑“精英” | 第36-37页 |
4 狂欢与游戏:知识分子形象的叙事策略 | 第37-44页 |
4.1 视角双重性 | 第37-38页 |
4.2 表达讽刺性 | 第38-41页 |
4.2.1 反讽性叙述 | 第38-39页 |
4.2.2 巧用谐音泛化名字所指 | 第39页 |
4.2.3 表达戏谑内在庄严 | 第39-41页 |
4.2.3.1 喜剧表象 | 第40页 |
4.2.3.2 精神痛楚 | 第40-41页 |
4.3 语言狂欢性 | 第41-44页 |
4.3.1 拼贴与杂糅 | 第41-42页 |
4.3.2 戏仿与再创造 | 第42-44页 |
5 守望与呼唤:知识分子书写的现实意义 | 第44-50页 |
5.1 还原精英人格 | 第44-47页 |
5.1.1 直面精神疾苦 | 第45-46页 |
5.1.2 正视情感困顿 | 第46-47页 |
5.2 守望人文精神 | 第47-48页 |
5.2.1 坚守“社会的良心” | 第47-48页 |
5.2.2 呼唤人文关怀 | 第48页 |
5.3 重建理想家园 | 第48-50页 |
结束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