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理学论文

肌醇代谢调节农杆菌介导拟南芥根受体转化机制的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缩略词第12-14页
第一章 前言第14-46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2 农杆菌转化的研究现状第15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农杆菌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农杆菌的种类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农杆菌的寄主范围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根癌农杆菌病害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农杆菌转化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T-DNA的转运和整合过程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.1 农杆菌与宿主植物间的识别与附着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.2 vir基因的表达和T-DNA进入植物细胞质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.3 成熟T-DNA复合体的形成和转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.4 T-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.5 转基因表达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7 T-DNA整合模型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8 Vir蛋白在T-DNA整合中的功能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9 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子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0 农杆菌影响植物的免疫反应第33-35页
    1.3 肌醇和肌醇磷酸盐代谢途径研究现状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肌醇的特性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肌醇在植物中的合成路径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肌醇在植物中的生物学功能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肌醇在植物中的代谢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肌醇的研究与应用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磷脂酰肌醇磷酸盐的功能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7 IP_6的合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8 IP_6的功能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9 IPK1的功能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0 MIPS、IMP、IPK2α/β、PLC等酶类在MI代谢中的功能第39-41页
    1.4 展望第41-42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42-46页
第二章 外源肌醇对拟南芥根转化敏感性的影响第46-79页
    2.1 材料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植物材料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菌株和质粒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化学试剂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仪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培养基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相关试剂配制第48页
    2.2 方法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植物材料培养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拟南芥根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拟南芥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根段转化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拟南芥愈伤组织中淀粉、木质素的检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拟南芥根长统计和形态观测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Quantitative Real-time PCR检测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高效离子色谱分析(HPIC)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统计分析第54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54-7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外源肌醇对拟南芥Col-0生物学形态的影响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外源肌醇对拟南芥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根愈伤组织的组织化学染色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外源MI影响根受体对农杆菌转化的敏感性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GUS瞬时表达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根组织mRNA转录水平第61-7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外源MI调节植物P_i和IP_6的含量第72-75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外源MI影响拟南芥生长表型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外源MI影响拟南芥根愈伤组织的生长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外源MI影响拟南芥根受体对农杆菌转化的敏感性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拟南芥根在农杆菌转化前、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外源MI影响组织体内P_i和IP_6的含量第78-79页
第三章 外源肌醇对拟南芥植株转录组的影响第79-99页
    3.1 材料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植物材料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剂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仪器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培养基第79页
    3.2 方法第79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植物材料培养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RNA-seq测序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数据分析第81-84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84-9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RNA质量检测结果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RNA-seq测序与原始reads处理结果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RNA-seq数据综合分析和差异基因(DEGs)表达评估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DEGs的层级聚类分析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RNA-seq数据的GO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DEGs的KEGG和MapMan分析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DEGs数据的验证结果第95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95-99页
第四章 AtIPK1在农杆菌介导拟南芥根转化中的作用第99-127页
    4.1 材料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植物材料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菌株和质粒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化学试剂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仪器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第99-100页
    4.2 方法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突变体的鉴定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Col-0野生型和atipk1突变体的AtIPK1过表达材料转化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农杆菌转化敏感性分析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高效色谱离子分析(HPIC)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统计分析第103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103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atipk1和atipk2β突变体鉴定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Col-0野生型和atipk1突变体的AtIPK1过表达材料鉴定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农杆菌转化敏感性分析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根组织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08-12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植物内源P_i和IP_6的HPIC分析第121-123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123-12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植物材料的鉴定与表型第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农杆菌介导的根转化效率第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AtIPK1对根组织内源基因的影响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AtIPK2β对根组织内源基因的影响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AtIPK1影响组织体内P_i和IP_6的含量第126-127页
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127-132页
    5.1 全文讨论第127-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外源MI对拟南芥形态学的影响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外源MI对拟南芥根受体转化敏感性的影响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外源MI对拟南芥转录组的影响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外源MI对受体内P_i和IP_6代谢的影响第12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受体基因AtIPK1对农杆菌转化敏感性的作用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受体基因AtIPK2β对农杆菌转化敏感性的影响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7 AtIPK1和AtIPK2β对P_i和IP_6代谢调节第130-131页
    5.2 全文结论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外源MI影响拟南芥的生长表型第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外源MI影响拟南芥根受体的转化敏感性第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外源MI影响拟南芥的转录组代谢第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AtIPK1影响根受体对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敏感性第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植物体P_i和IP_6代谢受外源MI和AtIPK1调节第131-132页
附件第132-149页
参考文献第149-172页
致谢第172-173页
个人简历第173页

论文共1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过表达oTLR4转基因绵羊抗布鲁氏菌病能力的评估及其机制研究
下一篇:基于功率匹配的挖掘机节能控制技术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