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第一节 杜牧以及杜牧诗歌的研究概况 | 第9-14页 |
一、研究论文 | 第9-12页 |
(一) 杜牧个体及其社会关系研究 | 第9-10页 |
(二) 杜牧诗文创作研究 | 第10-11页 |
(三) 杜牧诗文系年以及辨伪研究 | 第11-12页 |
(四) 杜牧诗歌版本研究 | 第12页 |
二、研究著作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冯集梧家世及《樊川诗集注》注解思想来源考证 | 第16-21页 |
第一节 冯集梧家世考证 | 第16-18页 |
一、冯集梧家族考 | 第16-17页 |
二、冯集梧仕宦及著述考 | 第17页 |
三、冯集梧交游考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冯集梧《樊川诗集注》注解思想考证 | 第18-21页 |
一、家学渊源对冯集梧《樊川诗集注》注解思想的影响 | 第18-20页 |
(一) 以史证诗的详实性 | 第18-19页 |
(二) 注重注解的独创性和正确性 | 第19-20页 |
二、冯集梧所学以及社会风尚对《樊川诗集注》注解思想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《樊川诗集注》的版本校勘注释研究 | 第21-33页 |
第一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的注本源流 | 第21-25页 |
一、从目录学看《樊川诗集注》的注本流传 | 第21-22页 |
(一) 史志目录关于《樊川集》的版本记载 | 第21页 |
(二) 官修目录关于《樊川集》的版本记载 | 第21页 |
(三) 私家藏书目录关于《樊川集》的版本记载 | 第21-22页 |
二、从当今知见的《樊川集》版本看《樊川诗集注》的版本来源 | 第22-25页 |
第二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的校勘注释特点 | 第25-30页 |
一、校勘特点 | 第25-28页 |
(一) 校勘的体例特色 | 第25-27页 |
(二) 校勘的他校对校本校理校以及综合法校勘特点 | 第27-28页 |
二、注释特点 | 第28-30页 |
(一) 题下注详尽精审的特点 | 第28-30页 |
(二) 注释诗歌内容的特点 | 第30页 |
第三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所体现的校勘注释思想 | 第30-33页 |
一、《樊川诗集注》所体现的校勘思想 | 第30-31页 |
二、《樊川诗集注》所体现的注释思想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《樊川诗集注》校勘注释的优劣得失 | 第33-39页 |
第一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校勘注释的优点 | 第33-34页 |
一、《樊川诗集注》校勘的优点 | 第33页 |
二、《樊川诗集注》注释的优点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校勘注释的不足 | 第34-39页 |
一、《樊川诗集注》校勘不足或有误处 | 第35页 |
(一) 《樊川诗集注》校勘不足处 | 第35页 |
(二) 《樊川诗集注》校勘有误处 | 第35页 |
二、《樊川诗集注》注释不足或有误处 | 第35-39页 |
(一) 《樊川诗集注》注释不足处 | 第35-37页 |
(二) 《樊川诗集注》注释有误处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《樊川诗集注》注释引书考证 | 第39-44页 |
第一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注释引书概况 | 第39页 |
第二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注释引书体例 | 第39-40页 |
第三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注释引书特点 | 第40-44页 |
一、《樊川诗集注》注释引书特点 | 第40-42页 |
(一) 引书详实精当 | 第40-41页 |
(二) 引书多画龙点睛处 | 第41-42页 |
二、《樊川诗集注》注释引书不足之处 | 第42-44页 |
(一) 无需引处而引 | 第42页 |
(二) 引书错误处 | 第42-44页 |
第六章 《樊川诗集注》总体评价 | 第44-48页 |
第一节 冯注是否注重诗意阐释辨析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研究对清人笺注唐人诗文研究的借鉴意义 | 第45-46页 |
第三节 《樊川诗集注》体现的接受思想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借鉴意义 | 第46-48页 |
一、《樊川诗集注》的选诗标准和诗歌意义诠释 | 第46-47页 |
二、《樊川诗集注》体现的接受思想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借鉴意义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附录 | 第50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附件 | 第79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