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儿童服饰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2-28页 |
一、选题缘由及意义 | 第12-15页 |
(一) 选题缘由 | 第12-13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二、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5-21页 |
(一) 相关论文及专著 | 第15-19页 |
(二) 图像出版物 | 第19-21页 |
三、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(一) 相关理论 | 第21-22页 |
(二) 研究方法及路径 | 第22-23页 |
四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23-24页 |
(一)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(二) 结构安排 | 第24页 |
五、研究对象可信度分析 | 第24-25页 |
六、术语界定 | 第25-26页 |
七、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| 第26-28页 |
(一)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6页 |
(二) 不足之处 | 第26-28页 |
上编:中国古代儿童服饰发展概述 | 第28-141页 |
第一章 多民族杂糅的唐代儿童服饰 | 第28-62页 |
一、唐代儿童服饰形成的社会背景 | 第28-31页 |
(一) “有容乃大”的唐代文化特征 | 第28-30页 |
(二) “胡风盛行”的唐代穿着风俗 | 第30-31页 |
二、唐人的婚姻观念与育儿习俗 | 第31-38页 |
(一) 唐代婚姻观念及制度 | 第31-32页 |
(二) 唐人的生育习俗 | 第32-34页 |
(三) 唐代儿童教育及生存状态 | 第34-38页 |
三、唐代儿童图像及服饰特点 | 第38-62页 |
(一) 唐代儿童图像辨识 | 第38-48页 |
(二) 唐代儿童服饰种类及特点 | 第48-62页 |
第二章 农耕文明突显的宋代儿童服饰 | 第62-93页 |
一、宋代儿童服饰形成的社会背景 | 第62-68页 |
(一)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| 第62-63页 |
(二) 宋代市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| 第63-64页 |
(三) 宋代社会风俗及服饰风尚的变化 | 第64-68页 |
二、宋人的婚姻观念与育儿习俗 | 第68-73页 |
(一) 宋人的婚姻观与生育观 | 第68-70页 |
(二) 宋代儿童教育及生存状态 | 第70-73页 |
三、宋代“婴戏图”中的儿童服饰 | 第73-93页 |
(一) 宋代“婴戏图”的盛行 | 第73-76页 |
(二) 宋代儿童图像辨识 | 第76-86页 |
(三) 宋代儿童服饰种类及特点 | 第86-93页 |
第三章 浸染游牧文化的辽夏金元儿童服饰 | 第93-114页 |
一、辽夏金元儿童服饰产生的社会背景 | 第93-101页 |
(一) 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 | 第93-95页 |
(二) 辽夏金元时期的社会构成与风俗政策 | 第95-98页 |
(三) 辽夏金元时期的服饰制度及风俗 | 第98-101页 |
二、游牧民族的婚姻制度及生育习俗 | 第101-104页 |
(一) 游牧民族的婚姻观念及制度 | 第101-103页 |
(二) 游牧民族的生育习俗 | 第103-104页 |
三、辽夏金元时期的儿童图像及服饰特点 | 第104-114页 |
(一) 辽夏金元时期的儿童图像辨识 | 第104-109页 |
(二) 辽夏金元时期的儿童服饰种类及特点 | 第109-114页 |
第四章 集大成之明清儿童服饰 | 第114-140页 |
一、明清儿童服饰形成的社会背景 | 第114-122页 |
(一)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| 第114-116页 |
(二) 纺织技术的进步与面料的多样化 | 第116-117页 |
(三) 明清服饰制度及社会风俗的变迁 | 第117-120页 |
(四) 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| 第120-122页 |
二、明清时期的婚姻观及生育观 | 第122-127页 |
(一) 明清时期的婚姻观念及习俗 | 第122-124页 |
(二) 明清时期的生育观念及习俗 | 第124-125页 |
(三) 明清时期的儿童教育 | 第125-127页 |
三、明清时期的儿童图像及服饰特点 | 第127-140页 |
(一) 明清时期儿童图像辨识 | 第127-134页 |
(二) 明清时期儿童服饰种类及特点 | 第134-140页 |
小结 | 第140-141页 |
下编:中国古代儿童服饰的特征 | 第141-171页 |
第五章 古代儿童服饰的款式特征 | 第141-152页 |
一、古代童衣的款式特征 | 第141-144页 |
(一) 简洁的儿童内衣 | 第141-143页 |
(二) 多样的儿童外衣 | 第143-144页 |
二、古代童裤的款式特征 | 第144-146页 |
(一) 实用的儿童开档裤 | 第145-146页 |
(二) 舒适的儿童背带裤 | 第146页 |
三、古代童鞋、童帽的款式特征 | 第146-149页 |
(一) 童鞋的种类及特点 | 第146-147页 |
(二) 童帽的种类及特点 | 第147-149页 |
四、其他服饰品类的款式特征 | 第149-152页 |
(一) 造型丰富的儿童围涎 | 第149页 |
(二) 实用易穿的儿童披风 | 第149-150页 |
(三) 丰富多样的儿童配饰 | 第150-152页 |
第六章 古代儿童服饰的艺术特征 | 第152-161页 |
一、独具创意的造型设计 | 第152-156页 |
(一) 风格独特的平面造型 | 第152-155页 |
(二) 生动活泼的立体造型 | 第155-156页 |
二、精细华美的刺绣纹饰 | 第156-159页 |
(一) 题材丰富的刺绣纹样 | 第156-158页 |
(二) 手法多样的刺绣工艺 | 第158-159页 |
三、赏心悦目的色彩搭配 | 第159-161页 |
第七章 古代儿童服饰的文化特征 | 第161-171页 |
一、彰显地域特色 | 第161-164页 |
(一) 地理环境对儿童服饰的影响 | 第161-162页 |
(二) 传统习俗对儿童服饰的影响 | 第162-164页 |
二、传承社会风俗 | 第164-166页 |
(一) 名目繁多的儿童礼仪服饰 | 第164-165页 |
(二) 多姿多彩的儿童节日服饰 | 第165-166页 |
三、呈现宗教含义 | 第166-167页 |
(一) 儿童纳福“百家衣” | 第166-167页 |
(二) 儿童护身“长命锁” | 第167页 |
四、饱含文化寓意 | 第167-171页 |
(一) 童服造型的吉祥寓意 | 第168页 |
(二) 童服纹样的吉祥寓意 | 第168-170页 |
(三) 童服色彩的吉祥寓意 | 第170-171页 |
结论 | 第171-1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3-18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科研情况 | 第181-182页 |
图片来源 | 第182-191页 |
致谢 | 第1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