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含硫杂环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3-21页 |
1.1 前言 | 第13页 |
1.2 2-氨基苯并噻唑主要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1.2.1 苯并噻唑 2-碳上官能化 | 第13-15页 |
1.2.1.1 2-位C-X取代胺化 | 第14页 |
1.2.1.2 2-位氨基芳基化 | 第14页 |
1.2.1.3 2-位C-H键氧化胺化 | 第14-15页 |
1.2.2 通过芳基硫脲分子内环化合成 | 第15-16页 |
1.2.2.1 邻卤定位的分子内环化 | 第15-16页 |
1.2.2.2 C-H功能化分子内环化 | 第16页 |
1.2.3 异硫氰酸酯与胺的分子间环化反应 | 第16-18页 |
1.2.3.1 铜催化 | 第17页 |
1.2.3.2 铁催化 | 第17页 |
1.2.3.3 无过渡金属催化 | 第17-18页 |
1.2.4 二硫化碳、邻卤苯胺和胺的三组分分子间环化 | 第18页 |
1.3 无过渡金属催化环化合成噻吩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1.3.1 以 1,4-丁二炔为底物的合成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2 以 1,4-二碘-1,3-丁二烯为底物的合成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 总结与展望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铜催化合成 2-氨基苯并噻唑衍生物的研究 | 第21-33页 |
2.1 前言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2-24页 |
2.2.1 试剂 | 第22-23页 |
2.2.1.1 邻卤苯胺类 | 第22页 |
2.2.1.2 异氰酸酯类 | 第22页 |
2.2.1.3 催化剂 | 第22-23页 |
2.2.1.4 其他 | 第23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23页 |
2.2.3 典型的实验操作 | 第23-24页 |
2.2.3.1 典型原料的合成 | 第23-24页 |
2.2.3.2 2-氨基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| 第24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32页 |
2.3.1 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24-26页 |
2.3.2 底物适应范围的研究 | 第26-32页 |
2.4 铜催化合成 2-氨基苯并噻唑可能的机理 | 第32页 |
2.5 结论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无过渡金属催化环化合成噻吩类化合物的研究 | 第33-44页 |
3.1 前言 | 第33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3-35页 |
3.2.1 试剂 | 第33-34页 |
3.2.1.1 醛类 | 第33页 |
3.2.1.2 苄溴类 | 第33页 |
3.2.1.3 其他 | 第33-34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34页 |
3.2.3 典型的实验操作 | 第34-35页 |
3.2.3.1 反应底物的合成 | 第34-35页 |
3.2.3.2 噻吩化合物的合成 | 第35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41页 |
3.3.1 无过渡金属催化合成噻吩的反应条件优化 | 第36-37页 |
3.3.2 底物适应范围的研究 | 第37-41页 |
3.4 无过渡金属催化合成噻吩及其衍生物反应的可能机理验证控制实验 | 第41-42页 |
3.5 无过渡金属催化合成噻吩可能的机理 | 第42-43页 |
3.6 结论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6页 |
产物结构分析 | 第4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5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