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有为大同思想探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导言 | 第9-10页 |
第1章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 | 第10-16页 |
1.1 大同思想形成时代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大同思想形成基础 | 第11-12页 |
1.2.1 传统儒家思想 | 第11页 |
1.2.2 西方思想影响 | 第11-12页 |
1.3 佛家思想影响 | 第12-16页 |
1.3.1 佛家“去苦求乐”思想 | 第12-14页 |
1.3.2 佛家“普度众生”思想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大同思想主要内容 | 第16-27页 |
2.1 大同理想下的经济 | 第16-19页 |
2.1.1 实行公有化 | 第16-18页 |
2.1.2 生产部门机械化 | 第18-19页 |
2.2 大同理想下的政治 | 第19-21页 |
2.2.1 破国界,避免战乱之苦 | 第19-20页 |
2.2.2 公平的民主政治 | 第20-21页 |
2.3 大同理想下的社会 | 第21-23页 |
2.3.1 男女平等,各自独立 | 第21-23页 |
2.3.2 绝对公平,民主自由 | 第23页 |
2.4“仁”作为核心思想 | 第23-27页 |
2.4.1 人生的种种苦难 | 第23-24页 |
2.4.2 不忍人之心 | 第24-25页 |
2.4.3 天理和人欲的颠覆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康有为与传统儒家“大同”“小康”的异同 | 第27-44页 |
3.1 对“公羊三世说”的改造 | 第27-32页 |
3.1.1“公羊三世说”作为基础 | 第27-29页 |
3.1.2 康有为《大同书》吸收西方自然科学思想 | 第29-30页 |
3.1.3 康有为的变易观念 | 第30-32页 |
3.2 康有为与传统儒家“小康”“大同”不同定义 | 第32-36页 |
3.2.1 传统儒家“大同”“小康” | 第32-34页 |
3.2.2 康有为“大同为仁,小康为礼” | 第34-36页 |
3.3 康有为与传统儒家“大同”“小康”的差异 | 第36-40页 |
3.3.1“仁爱”思想下的“大同”“小康” | 第36-38页 |
3.3.2“博爱”思想下的“大同”“小康” | 第38-40页 |
3.4 康有为大同思想对传统儒家传统纲常的批判 | 第40-44页 |
3.4.1 对等级观念的批判 | 第40-41页 |
3.4.2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| 第41-42页 |
3.4.3 对抑制人欲的批判 | 第42-44页 |
第4章 大同思想的理论价值 | 第44-47页 |
4.1 大同理想中的人本思想 | 第44-45页 |
4.2 大同理想中的博爱思想 | 第45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