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缩略词表 | 第9-10页 |
1 前言 | 第10-18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 | 第10页 |
1.2 前人研究进展 | 第10-16页 |
1.2.1 山金柑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1.2.2 纯系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2.3 转基因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1.2.4 SSR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1.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| 第16-18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18-26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8-20页 |
2.1.1 外植体材料 | 第18-19页 |
2.1.2 转化载体 | 第19页 |
2.1.3 主要培养基配方 | 第19页 |
2.1.4 主要生化试剂 | 第19-20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0-26页 |
2.2.1 花药培养 | 第20-21页 |
2.2.2 常规杂交 | 第21页 |
2.2.3 DNA提取 | 第21-22页 |
2.2.4 PCR和分子标记 | 第22-25页 |
2.2.5 遗传转化 | 第25-2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9页 |
3.1 花药培养 | 第26-27页 |
3.2 自交纯化与SSR纯合度分析 | 第27-33页 |
3.2.1 自交世代间纯合度变化 | 第31页 |
3.2.2 标记位点纯合度差异 | 第31-33页 |
3.3 山金柑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| 第33-39页 |
3.3.1 不同株系山金柑转化效率比较 | 第34-35页 |
3.3.2 不同暗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3.3 不同侵染、光培养和暗培养时间对转化的综合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3.4 不同浓度菌液转化效率比较 | 第37-38页 |
3.3.5 不同光周期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| 第38页 |
3.3.6 不同长度转化效率比较 | 第38页 |
3.3.7 伤.处理对再生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 讨论 | 第39-42页 |
4.1 山金柑遗传转化 | 第39-40页 |
4.2 分子标记与纯合度 | 第40-41页 |
4.3 山金柑花药培养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8页 |
附录Ⅰ | 第48-50页 |
附录Ⅱ | 第50-51页 |
附录Ⅲ | 第51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