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1.2.3 研究述评 | 第23-24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、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| 第24-26页 |
1.3.1 研究的思路 | 第24-2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5页 |
1.3.3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 | 第26-32页 |
2.1 相关概念解释 | 第26-28页 |
2.1.1 流浪乞讨人员 | 第26页 |
2.1.2 救助与社会救助 | 第26-27页 |
2.1.3 管理与救助管理 | 第27-28页 |
2.2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| 第28-32页 |
2.2.1 政府职能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2.2 罗尔斯的正义论 | 第29页 |
2.2.3 多中心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4 善治理论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金堂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现状 | 第32-40页 |
3.1 金堂县流浪乞讨人员现状 | 第32-36页 |
3.1.1 金堂县流浪乞讨基本情况及现场调查概述 | 第32-33页 |
3.1.2 金堂县流浪乞讨人员分布情况 | 第33-34页 |
3.1.3 金堂流浪乞讨人员的类型及乞讨的方式 | 第34-36页 |
3.2 金堂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措施 | 第36-40页 |
3.2.1 加强救助站安全检查,保证救助人员安全 | 第36-37页 |
3.2.2 开展寻亲工作 | 第37页 |
3.2.3 民政、公安、城管等各部门联动救助 | 第37-38页 |
3.2.4 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| 第38-40页 |
第4章 金堂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0-51页 |
4.1 金堂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问题 | 第40-44页 |
4.1.1 权利本位的救助理念 | 第40页 |
4.1.2 救助形式单一 | 第40-42页 |
4.1.3 部门协调难,救助经费短缺 | 第42-43页 |
4.1.4 部分流浪乞讨人员被救助站多次救助 | 第43-44页 |
4.1.5 救助配套设施落后 | 第44页 |
4.2 金堂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问题原因分析 | 第44-51页 |
4.2.1 法律制度本身弊端显露 | 第44-45页 |
4.2.2 救助机制不够完善 | 第45页 |
4.2.3 从救助到管理衔接不够 | 第45-46页 |
4.2.4 救助对象甄别困难,职业乞讨人员救助难 | 第46-48页 |
4.2.5 社会救助宣传缺失,救助文化缺乏 | 第48-51页 |
第5章 金堂县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管理对策研究 | 第51-59页 |
5.1 以人为本,人性化救助 | 第51-52页 |
5.1.1 对儿童、妇女、残疾人、精神病患者采取针对性救助 | 第51页 |
5.1.2 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学习技能,授之以渔 | 第51-52页 |
5.2 分层救助和管理 | 第52-54页 |
5.2.1 被救助管理对象的身份界定 | 第52-53页 |
5.2.2 分层救助和管理 | 第53-54页 |
5.3 完善制度建设 | 第54-56页 |
5.3.1 制度系统性建设 | 第54-55页 |
5.3.2 健全救助体系 | 第55-56页 |
5.4 塑造救助管理文化 | 第56-59页 |
5.4.1 价值准则的建设 | 第56-57页 |
5.4.2 慈善公益的推广 | 第57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附录 | 第65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