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引言 | 第8-9页 |
| 第一章 公法意义上的工伤保险制度 | 第9-16页 |
| 第一节 工伤保险的起源—公法思想的“渗透” | 第9-12页 |
| 一、工伤保险的历史进程 | 第9-11页 |
| 二、工伤保险的学说争议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节 工伤保险的理论基础—公法中的社会权理论 | 第12-16页 |
| 一、社会权的历史溯源 | 第13-14页 |
| 二、社会权的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三、社会权理论在工伤保险中的体现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比较分析 | 第16-21页 |
| 第一节 理论基础的差异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节 法律构成要件的差异 | 第17-21页 |
| 一、赔偿主体的差异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赔偿内容的差异 | 第18-19页 |
| 三、责任竞合问题 | 第19-21页 |
| 第三章 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适用模式分析 | 第21-28页 |
| 第一节 境外四种模式的利弊分析 | 第21-23页 |
| 一、免除模式 | 第21页 |
| 二、选择模式 | 第21-22页 |
| 三、补充模式 | 第22页 |
| 四、兼得模式 | 第22-23页 |
| 五、四种模式彰显社会权理论的深入 | 第23页 |
| 第二节 我国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适用关系的现状 | 第23-28页 |
| 一、司法裁判中的“同案不同判” | 第23-24页 |
| 二、立法上规定的不统一 | 第24-28页 |
| 第四章 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适用路径选择 | 第28-33页 |
| 第一节 兼得模式的法理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一、兼得模式体现了对社会权的尊重 | 第28页 |
| 二、兼得模式不存在不当得利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| 三、兼得模式不违反损益相抵原则 | 第29页 |
| 第二节 兼得模式的适用原则 | 第29-30页 |
| 一、主动干预原则 | 第29页 |
| 二、利益平衡原则 | 第29-30页 |
| 三、保障人权原则 | 第30页 |
| 第三节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构想 | 第30-33页 |
| 一、社会权理论的贯彻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立法的完善 | 第31页 |
| 三、司法的操作 | 第31-33页 |
| 结语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| 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36-37页 |
| 致谢 | 第37-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