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| 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.2 温差发电的工作原理 | 第10-12页 |
| 1.3 温差发电装置研究进展 | 第12-20页 |
| 1.3.1 理论建模与CFD模拟 | 第12-15页 |
| 1.3.2 温差发电装置的实验测试和优化 | 第15-17页 |
| 1.3.3 温差发电器的应用研究 | 第17-20页 |
| 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第2章 微槽道热管温差发电装置设计 | 第21-37页 |
| 2.1 引言 | 第21-22页 |
| 2.2 微槽道平板热管的工作特性研究 | 第22-30页 |
| 2.2.1 微槽道热管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| 第22-23页 |
| 2.2.2 热管在不同角度下的最大传热能力 | 第23-29页 |
| 2.2.3 不同工作温度下的热管热阻测试 | 第29-30页 |
| 2.3 热管与温差发电模块组合实验 | 第30-35页 |
| 2.3.1 温差发电模块测试 | 第30-33页 |
| 2.3.2 温差发电模块与热管结合的发电实验 | 第33-35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| 第3章 微槽道热管温差发电装置的热电模块数目优化研究 | 第37-51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7-38页 |
| 3.2 模拟工业余热下单热管温差发电装置测试 | 第38-41页 |
| 3.2.1 单热管余热发电测试装置 | 第38页 |
| 3.2.2 实验结果 | 第38-40页 |
| 3.2.3 阵列式热管温差发电装置设计 | 第40-41页 |
| 3.3 热管温差发电装置的热阻理论模型和实验验证 | 第41-47页 |
| 3.3.1 单个热管的一维传热模型 | 第41-44页 |
| 3.3.2 热阻模型的实验验证装置设计 | 第44-45页 |
| 3.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对比 | 第45-47页 |
| 3.4 热管温差发电装置的温差发电模块数目优化 | 第47-50页 |
| 3.4.1 热源温度与最佳温差发电模块数目 | 第48页 |
| 3.4.2 发电片热端热阻与最佳温差发电模块数目 | 第48-49页 |
| 3.4.3 发电片冷端热阻与最佳温差发电模块数目 | 第49-50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4章 微槽道热管温差发电装置的实验研究 | 第51-64页 |
| 4.1 通道内翅片温差发电装置和热管温差发电装置 | 第51-54页 |
| 4.1.1 通道内翅片温差发电实验装置 | 第51-53页 |
| 4.1.2 热管温差发电装置的热电模块数目优化 | 第53-54页 |
| 4.2 通道内翅片装置和热管温差发电装置的发电性能对比 | 第54-59页 |
| 4.2.1 不同余热温度下的发电性能 | 第54-57页 |
| 4.2.2 不同空气流速对发电性能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| 4.3 通道内翅片装置和热管温差发电装置的换热效果比较和CFD模拟 | 第59-63页 |
| 4.3.1 通道内翅片装置和热管温差发电装置的换热效果对比 | 第59-60页 |
| 4.3.2 热管温差发电装置的热管排列优化 | 第60-63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| 5.1 结论 | 第64页 |
| 5.2 创新点 | 第64-65页 |
| 5.3 展望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