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3页 |
1、论题的提出 | 第10页 |
2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3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4、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回归生活世界的趋势 | 第13-25页 |
1.1 “生活世界”转向的客观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1 社会历史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哲学研究境况 | 第14-15页 |
1.2 “生活世界”转向的理论源流 | 第15-17页 |
1.2.1 科学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2.2 学术的趋势 | 第16-17页 |
1.3 胡塞尔与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 | 第17-25页 |
1.3.1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| 第17-21页 |
1.3.2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 | 第21-25页 |
第二章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| 第25-39页 |
2.1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客观背景和思想演变 | 第25-29页 |
2.1.1 生活世界的客观背景 | 第25-27页 |
2.1.2 哈贝马斯的思想演变 | 第27-29页 |
2.2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| 第29-34页 |
2.2.1 生活世界的理论内涵 | 第29-31页 |
2.2.2 生活世界的理论机制及再生产 | 第31-34页 |
2.3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与合理化 | 第34-39页 |
2.3.1 生活世界殖民化 | 第35-37页 |
2.3.2 生活世界合理化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范式转换 | 第39-51页 |
3.1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对胡塞尔认识论范式上的继承 | 第39-42页 |
3.2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对马克思存在论范式上的继承 | 第42-45页 |
3.3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范式转换体系的建构 | 第45-49页 |
3.3.1 范式体系的起点 | 第46页 |
3.3.2 范式体系的架构 | 第46-47页 |
3.3.3 范式体系的导向 | 第47-49页 |
3.4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当代启示意义 | 第49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