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

B型、Q型烟粉虱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差异研究

摘要第8-9页
英文摘要第9-10页
1 前言第11-20页
    1.1 烟粉虱研究概况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烟粉虱概述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烟粉虱的危害及防治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烟粉虱的动态分布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烟粉虱的竞争取代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烟粉虱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概述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危害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传播方式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媒介昆虫传播特性和机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媒介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昆虫传毒方式与特点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昆虫传毒机制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烟粉虱体内共生菌情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原生共生菌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次生共生菌第16页
    1.5 烟粉虱的取食行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烟粉虱的.针结构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烟粉虱刺探过程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烟粉虱唾液对取食的作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烟粉虱取食行为机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5 烟粉虱取食行为与传毒第17页
    1.6 EPG技术概述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EPG技术原理与发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EPG波形识别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EPG在昆虫传毒研究中的应用第18页
    1.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-20页
2 材料与方法第20-25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供试昆虫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供试植物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试剂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主要仪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引物序列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反应体系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反应程序设定第22-23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烟粉虱获毒情况的比较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烟粉虱持毒情况的比较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烟粉虱传毒情况的比较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烟粉虱体内共生菌含量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EPG实验记录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烟粉虱田间调查第24页
    2.3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24-25页
3 结果与分析第25-34页
    3.1 烟粉虱获毒情况第25页
    3.2 烟粉虱持毒情况第25-27页
    3.3 烟粉虱传毒情况第27-28页
    3.4 烟粉虱体内共生菌含量第28-30页
    3.5 烟粉虱取食行为第30-32页
    3.6 烟粉虱田间调查第32-34页
4 讨论第34-36页
    4.1 烟粉虱获毒情况的比较第34页
    4.2 烟粉虱持毒情况的比较第34页
    4.3 烟粉虱传毒情况的比较第34-35页
    4.4 烟粉虱体内共生菌含量的比较第35页
    4.5 烟粉虱取食行为的比较第35页
    4.6 烟粉虱田间调查第35-36页
5 结论第36-37页
致谢第37-38页
参考文献第38-4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4页

论文共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支持张量机的切平面算法研究
下一篇:KP化控剂对玉米茎秆力学特性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