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光电子技术、激光技术论文--激光技术、微波激射技术论文--激光器论文

透明微晶玻璃以及光纤的制备与光谱转换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36页
    1.1 太阳光泵浦激光的概述第13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太阳光泵浦激光的研究背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太阳光泵浦激光的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太阳光泵浦激光的特点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太阳光泵浦激光的应用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太阳光泵浦激光器的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6 太阳光泵浦激光器的影响因素第18-20页
    1.2. 光纤激光器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概述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光纤激光器的分类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光纤激光器特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光纤激光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第22-24页
    1.3 微晶玻璃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微晶玻璃概述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微晶玻璃中的析晶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微晶玻璃发光材料第25-30页
    1.4 微晶玻璃光纤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微晶玻璃光纤的意义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微晶玻璃光纤的制备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铋掺杂多组分光纤的研究进展第32-33页
    1.5 本课题的来源、研究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课题来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意义第33-34页
    1.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4-36页
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及测试表征技术第36-40页
    2.1 实验药品和来源第36-37页
    2.2 样品制备方法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玻璃以及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光纤以及微晶玻璃光纤的制备方法第37页
    2.3 材料表征方法与设备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玻璃折射率的测试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晶相分析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晶体形貌分析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拉曼分析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热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吸收测试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玻璃荧光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微区元素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光纤光谱分析第39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三章 Ce~(3+)/Cr~(3+)-Yb~(3+)共掺YAG透明微晶玻璃的制备以及光谱转换第40-6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0-41页
    3.2 实验过程第41页
    3.3 实验测试第41-42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Ce~(3+)-Yb~(3+)离子共掺微晶玻璃第4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Cr~(3+)-Yb~(3+)离子共掺微晶玻璃第54-6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四章 PbS量子点掺杂微晶玻璃与光纤的制备以及光谱转换第66-8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6-67页
    4.2 实验过程第67-68页
    4.3 实验测试第68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PbS量子点掺杂微晶玻璃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PbS量子点掺杂微晶玻璃光纤第74-7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第五章 过渡金属离子(Cr~(3+)、Ni~(2+))掺杂微晶玻璃光纤的制备与表征第80-92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0-81页
    5.2 实验过程第81-82页
    5.3 实验测试第82页
    5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2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Cr~(3+)离子掺杂ZnAl_2O_4微晶玻璃光纤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Ni~(2+)离子掺杂LiGa_5O_8微晶玻璃光纤第86-90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90-92页
第六章 Ba_2TiSi_2O_8倍频微晶玻璃光纤的制备与表征第92-100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2页
    6.2 实验过程第92-93页
    6.3 实验测试第93页
    6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3-98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98-100页
第七章 铋掺杂多组分光纤的制备与表征第100-107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00-101页
    7.2 实验过程第101页
    7.3 实验测试第101页
    7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1-106页
    7.5 本章小结第106-107页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-110页
    8.1 结论第107-109页
    8.2 展望第109-110页
参考文献第110-124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第124-127页
致谢第127-128页
附件第128页

论文共12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T银行员工内部冲突管理研究
下一篇: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