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缩写汇总 | 第15-16页 |
1 引言 | 第16-40页 |
1.1 解旋酶概述 | 第16-22页 |
1.1.1 什么是解旋酶?及其作用对象 | 第16-18页 |
1.1.2 解旋酶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| 第18-20页 |
1.1.3 解旋酶解旋机制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2 Pif1家族成员 | 第22-28页 |
1.2.1 酿酒酵母ScPif1及Rrm3 | 第23-24页 |
1.2.2 裂殖酵母Pfh1 | 第24-27页 |
1.2.3 人源hPif1 | 第27页 |
1.2.4 原核生物细菌BaPif1 | 第27-28页 |
1.3 Pif1解旋酶的功能 | 第28-38页 |
1.3.1 Pif1对端粒稳定性的调控作用 | 第29-31页 |
1.3.2 Pif1对G4结构的解旋作用 | 第31-34页 |
1.3.3 Pif1促进损失修复的DNA合成 | 第34-35页 |
1.3.4 Pif1促进刚崎片段的成熟 | 第35-36页 |
1.3.5 Pif1维持线粒体基因组稳定性 | 第36-37页 |
1.3.6 Pif1调控rDNA的复制 | 第37-38页 |
1.4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| 第38-40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66页 |
2.1 材料 | 第40-43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40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40-42页 |
2.1.3 实验仪器 | 第42-43页 |
2.2 方法 | 第43-66页 |
2.2.1 基因克隆 | 第43-48页 |
2.2.2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 | 第48-57页 |
2.2.3 蛋白质单体结晶与结构解析 | 第57-60页 |
2.2.4 蛋白质/DNA复合物结晶与结构解析 | 第60-61页 |
2.2.5 蛋白质突变体克隆与纯化 | 第61-63页 |
2.2.6 蛋白质与核酸结合的EMSA实验 | 第63-64页 |
2.2.7 蛋白质与核酸结合的ITC实验 | 第64-65页 |
2.2.8 解旋酶活性测定实验 | 第65-66页 |
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6-94页 |
3.1 Pif1蛋白质的表达与纯化 | 第66-71页 |
3.1.1 ScPif1全长与Helicase domain(HD)截短的表达与纯化 | 第66-68页 |
3.1.2 hPif1全长与Helicase domain(HD)截短的表达与纯化 | 第68-70页 |
3.1.3 BaPif1全长的表达与纯化 | 第70-71页 |
3.2 Pif1蛋白及与DNA复合物的晶体衍射数据收集 | 第71-77页 |
3.2.1 hPif1-HD蛋白晶体衍射数据收集 | 第71-72页 |
3.2.2 BaPif1蛋白晶体衍射数据收集 | 第72-73页 |
3.2.3 BaPif1蛋白与单链DNA dT10的复合物晶体衍射数据收集 | 第73-74页 |
3.2.4 BaPif1蛋白与双链DNAH的复合物晶体衍射数据收集 | 第74-77页 |
3.3 Pif1蛋白及与DNA复合物的结构分析 | 第77-87页 |
3.3.1 Pif1单体结构分析 | 第77-81页 |
3.3.2 BaPif1/DNA复合物结构分析 | 第81-84页 |
3.3.3 Pif1-like解旋酶结构比对 | 第84-87页 |
3.4 BaPif1蛋白的Signature motif功能与解旋酶机制分析 | 第87-94页 |
3.4.1 BaPif1蛋白的Signature motif功能 | 第87-88页 |
3.4.2 BaPif1蛋白结合DNA后构象的变化 | 第88-91页 |
3.4.3 BaPif1蛋白可能的解旋机制 | 第91-94页 |
4 总结与展望 | 第94-98页 |
4.1 总结 | 第94-96页 |
4.2 展望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10页 |
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