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募配穴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上篇 文献研究 | 第11-29页 |
| 一、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| 第11-14页 |
| (一) 失眠的定义 | 第11页 |
| (二) 流行病学调查 | 第11-12页 |
| (三) 失眠影响因素 | 第12-13页 |
| (四) 失眠的病理 | 第13-14页 |
| 二、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| 第14-17页 |
| (一) 不寐的病名 | 第14页 |
| (二) 不寐的病因 | 第14-15页 |
| (三) 不寐的病机 | 第15-17页 |
| 三、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| 第17-21页 |
| (一) 药物治疗 | 第17-19页 |
| (二) 心理治疗 | 第19页 |
| (三) 物理治疗 | 第19-21页 |
| (四) 病因治疗 | 第21页 |
| 四、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| 第21-27页 |
| (一) 中药治疗 | 第21-23页 |
| (二) 针灸推拿治疗 | 第23-27页 |
| 五、针灸治疗失眠的取穴特点 | 第27-29页 |
| 中篇 临床研究 | 第29-38页 |
| 一、临床资料 | 第29-31页 |
| (一) 病例来源 | 第29页 |
| (二) 诊断标准 | 第29-30页 |
| (三) 纳入标准 | 第30页 |
| (四) 排除标准 | 第30页 |
| (五) 脱落标准 | 第30页 |
| (六) 异常情况处理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分组方法 | 第31页 |
| 三、治疗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四、观察指标 | 第32页 |
| 五、疗效评价 | 第32页 |
| 六、统计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七、技术路线 | 第33-34页 |
| 八、研究结果 | 第34-38页 |
| (一) 基线比较 | 第34-35页 |
| (二) 疗效评价 | 第35-37页 |
| (三) 结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下篇 讨论与分析 | 第38-43页 |
| 一、祖国医学对俞募配穴的认识 | 第38-40页 |
| 二、西医对俞募配穴的认识 | 第40-41页 |
| 三、穴位选取方义 | 第41-42页 |
| 四、不足与展望 | 第42-43页 |
| 结语 | 第43-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49页 |
| 附录 | 第49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