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前言 | 第10-12页 |
|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| 第12-21页 |
| 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| 第二节 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 | 第12-13页 |
| 一、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 | 第12页 |
| 二、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 | 第12-13页 |
| 第三节 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 | 第13页 |
| 一、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 | 第13页 |
| 二、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 | 第13页 |
| 第四节 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| 第13-15页 |
| 第五节 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化疗药物引致呕吐的认识 | 第15-16页 |
| 一、现代医学对化疗药物引致呕吐的认识 | 第15页 |
| 二、中医学对化疗药物引致呕吐的认识 | 第15-16页 |
| 第六节 现代医学和针灸对呕吐的治疗 | 第16-17页 |
| 一、西药止呕药物的应用 | 第16页 |
| 二、西药与心理干预治疗肿瘤性恶心呕吐 | 第16-17页 |
| 第七节 针灸治疗呕吐及胃肠不良反应的进展 | 第17-21页 |
| 一、针刺治疗化疗中胃肠不良反应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穴位注射治疗化疗中胃肠不良反应 | 第18-19页 |
| 三、穴位贴敷及耳穴疗法防治化疗中的胃肠不良反应 | 第19页 |
| 四、艾灸法防治化疗中的胃肠不良反应 | 第19页 |
| 五、针刺预防化疗中的呃逆反应 | 第19-20页 |
| 六、针刺、耳贴和中药治疗肿瘤性呃逆的疗效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1-29页 |
| 第一节 研究资料 | 第21-22页 |
| 一、病例来源 | 第21页 |
| 二、诊断标准 | 第21页 |
| 三、纳入标准 | 第21-22页 |
| 四、排除标准 | 第22页 |
| 五、中止或剔除标准 | 第22页 |
| 六、化疗方案 | 第22页 |
| 第二节 研究设计 | 第22-24页 |
| 一、随机分组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分组干预方法 | 第23页 |
| 三、组间基本资料 | 第23-24页 |
| 第三节 治疗组针刺的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一、针具、器械、针刺操作 | 第24页 |
| 二、操作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三、观察时间 | 第25页 |
| 四、常见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| 第25页 |
| 五、观察指标 | 第25页 |
|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9页 |
| 一、化疗后呕吐症状的变化 | 第25-26页 |
| 二、化疗后卡劳夫斯基体力评分的变化 | 第26页 |
| 三、化疗后组间毒性反应分级(NCIC)的变化 | 第26页 |
| 四、化疗前后组间白红细胞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| 五、化疗前后组间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| 第27页 |
| 六、化疗前后组间血小板的变化 | 第27页 |
| 七、化疗前后组间血红蛋白的变化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29-33页 |
| 第一节 疗效分析与评价 | 第29页 |
| 一、对一般体力状况评估(卡劳夫斯基评分)指标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二、毒性反应分级(NCIC)的变化 | 第29页 |
| 第二节 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| 一、对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二、对血小板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三、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| 第31页 |
| 第三节 呕吐、呃逆等不良反应产生的机制及针刺作用的机制 | 第31-32页 |
| 第四节 进一步研究展望 | 第32-33页 |
| 结语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7页 |
| 附录 | 第37-38页 |
| 致谢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