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绪论 | 第6-10页 |
一、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6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6-8页 |
三、研究思路、方法、创新点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产生与历史演变 | 第10-19页 |
第一节 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内涵 | 第10-13页 |
一、“天人合一”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一)自然环境的影响 | 第10页 |
(二)农业经济的影响 | 第10-11页 |
(三)原始思维的影响 | 第11页 |
二、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基本内涵 | 第11-13页 |
(一)“天人合一”中“天”的多种解释 | 第11-12页 |
(二)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主要含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历史演变 | 第13-19页 |
一、先秦时期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13-15页 |
二、汉唐时期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15-16页 |
三、宋明时期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16-18页 |
四、明清之际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内涵解析与生态智慧 | 第19-31页 |
第一节 儒家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及其生态智慧 | 第19-26页 |
一、儒家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精华 | 第19-23页 |
(一)孔子以“仁”为核心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19-20页 |
(二)孟子“仁民爱物”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20-21页 |
(三)荀子“制天命而用之”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21-22页 |
(四)宋明理学“万物一体”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22-23页 |
二、儒家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生态智慧 | 第23-26页 |
(一)自然界是生命的创造者 | 第23-24页 |
(二)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体性存在 | 第24-25页 |
(三)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道家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及其生态智慧 | 第26-31页 |
一、道家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精华 | 第26-28页 |
(一)老子“道法自然”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26-27页 |
(二)庄子“人与天一”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27-28页 |
二、道家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生态智慧 | 第28-31页 |
(一)“道通为一”的整体自然 | 第28-29页 |
(二)“守常知止”的行为准则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“天人合一”生态思想的现代启示 | 第31-43页 |
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 | 第31-39页 |
一、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| 第31-32页 |
二、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 | 第32-35页 |
三、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 | 第35-36页 |
四、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有效克服 | 第36-39页 |
第二节 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 | 第39-43页 |
一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的认识原则 | 第39-40页 |
二、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互为补充的方法基础 | 第40-42页 |
三、物质诉求与人文关怀统筹兼顾的实践思想 | 第42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注释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