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课题提出及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管壳式油冷却器强化传热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1.2.1 强化换热管结构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2.2 强化管束支撑结构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3 铝翅片油冷却器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传热学理论及强化传热评价方法 | 第22-31页 |
2.1 传热基础理论 | 第22-26页 |
2.1.1 传热基本模式 | 第22-23页 |
2.1.2 传热的数值研究方法 | 第23-26页 |
2.2 强化传热评价方法 | 第26-30页 |
2.2.1 强化油冷却器传热评价准则的发展 | 第26-27页 |
2.2.2 JF因子 | 第27-28页 |
2.2.3 耗散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2.4 基于场协同的评价因子 | 第29-3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铝翅片油冷却器换热与流阻特性数值研究 | 第31-46页 |
3.1 铝翅片油冷却器数值模型建立及设置 | 第31-36页 |
3.1.1 铝翅片油冷却器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3页 |
3.1.2 网格划分 | 第33-34页 |
3.1.3 数值模拟假设及边界条件 | 第34-36页 |
3.2 网格数独立性验证 | 第36页 |
3.3 不同折流板间距下模拟结果分析 | 第36-43页 |
3.3.1 壳程流场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3.2 传热与阻力性能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3.3 综合换热性能的评价 | 第41-43页 |
3.4 不同折流板缺口高度对传热与阻力性能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5 壳程传热与阻力系数关系式拟合 | 第44-4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铝翅片油冷却器传热与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| 第46-67页 |
4.1 实验平台系统 | 第46-53页 |
4.1.1 试验对象 | 第46-48页 |
4.1.2 实验平台介绍 | 第48-51页 |
4.1.3 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51-53页 |
4.2 实验数据处理 | 第53-55页 |
4.3 实验测量仪器及测量误差分析 | 第55-58页 |
4.3.1 实验测量仪器 | 第55-56页 |
4.3.2 仪器测量误差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8-65页 |
4.4.1 不同结构油冷却器性能分析 | 第58-61页 |
4.4.2 铝翅片油冷却器工艺参数对换热与阻力性能影响 | 第61-65页 |
4.5 实验模拟结果比较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铝翅片球突表面强化换热性能的研究 | 第67-87页 |
5.1 球突翅片管模型 | 第67-71页 |
5.1.1 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67-68页 |
5.1.2 计算区域及边界条件 | 第68-70页 |
5.1.3 数值计算方法 | 第70页 |
5.1.4 参数定义 | 第70-71页 |
5.2 模型准确性验证 | 第71-72页 |
5.3 计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| 第72-78页 |
5.3.1 流场对比分析 | 第72-75页 |
5.3.2 换热与阻力性能对比分析 | 第75-78页 |
5.4 球突几何参数对换热与阻力性能的影响 | 第78-85页 |
5.4.1 球突高度的影响 | 第78-81页 |
5.4.2 球突半径的影响 | 第81-83页 |
5.4.3 球突纵向间距的影响 | 第83-8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结论 | 第87-88页 |
展望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附件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