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绿化规划论文--绿化系统规划论文--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

特色产业导向下的商洛“一体两翼”地区绿色空间布局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1 绪论第12-3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秦巴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经济“新常态”背景下的发展机遇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的带动效应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第14页
    1.2 研究综述第14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绿色空间的概念及范围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绿色空间的功能及类型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绿色空间的理论及模式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绿色空间的比较及启示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特色产业的概念及内涵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特色产业的理论及模式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7 小结第29页
    1.3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对象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范围第29-30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的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意义第31-32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框架第32-34页
2 现状评析——研究区绿色空间的综合价值检讨第34-56页
    2.1 评价基础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自然地理条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历史人文资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城市发展格局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综合交通格局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经济发展水平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小结第37-38页
    2.2 价值分析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生态价值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政治价值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景观价值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文化价值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社会价值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经济价值第44-45页
    2.3 绩效评价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评价指标因子赋值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2.4 成因剖析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农林业与绿色空间关系评析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采矿业与绿色空间关系评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加工业与绿色空间关系评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服务业与绿色空间关系评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经济发展与绿色空间问题总结第53-54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54-56页
3 触媒生成——研究区绿色空间的特色产业构建第56-68页
    3.1 构建意义第56-57页
    3.2 构建思路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设置产业准入门槛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第58-59页
    3.3 构建体系第59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农林业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服务业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加工业第65-67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67-68页
4 触媒催化——研究区绿色空间的特色产业导入第68-88页
    4.1 导入意义第68页
    4.2 导入基础第68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因子选取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分级划定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因子分析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综合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总体评价第75-76页
    4.3 导入思路第76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水平空间维度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垂直空间维度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立体空间维度第82-84页
    4.4 导入途径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农林业导入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服务业导入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加工业导入第85-86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86-88页
5 布局响应——研究区绿色空间的价值属性表达第88-114页
    5.1 绿色空间响应第8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构建“绿心”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构建“绿环”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优化“绿廊”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保护“绿斑”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修补“绿质”第100-102页
    5.2 总体布局构建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生态作用突出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经济效益显著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社会价值深远第106页
    5.3 产业空间布局第106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农林业空间布局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服务业空间布局第109-111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11-114页
6 规划启示——研究区绿色空间的适宜模式归纳第114-122页
    6.1 格局类型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带形廊道状格局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楔形簇拥状格局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环形圈层状格局第115页
    6.2 内在关系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空间耦合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互为因果第116页
    6.3 模式归纳第116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绿轴延伸模式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绿楔簇拥模式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绿心环形模式第118-119页
    6.4 规划启示第119-122页
7 总结与展望第122-126页
    7.1 研究总结第122-123页
    7.2 研究展望第123-126页
参考文献第126-132页
图录第132-138页
表录第138-140页
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第140-142页
致谢第142页

论文共14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从“广播”到“窄播”的变革—中国类型化电台发展空间初探
下一篇:三子固本颗粒的制备及对糖尿肾病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