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1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相关研究回顾 | 第9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9-11页 |
第二章 类型化电台概念综述 | 第11-18页 |
2.1 类型化电台的定义 | 第11-12页 |
2.2 型化电台的产生 | 第12-18页 |
2.2.1 美国类型化电台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2-13页 |
2.2.2 中国类型化电台的产生 | 第13-18页 |
2.2.2.1 国家级音乐类型化电台排头兵——Music Radio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 | 第13-15页 |
2.2.2.2 国内地方新闻类型化电台的实践--东广新闻台 | 第15-18页 |
第三章 中国类型化电台的发展必然性探索 | 第18-25页 |
3.1 类型化电台在中国的发展依据 | 第18-20页 |
3.1.1 从大众传媒的受众论看类型化电台的传播类型 | 第18-19页 |
3.1.2 从受众细分论看类型化电台发展的必然 | 第19-20页 |
3.2 类型化电台在中国发展的现实依据 | 第20-23页 |
3.2.1 以“县台复兴运动”为切入点看中国类型化电台的发展可行性 | 第20-22页 |
3.2.1.1 浙江省德清故事广播的类型化发展 | 第20页 |
3.2.1.2 江西青山湖之声的类型化改革 | 第20-21页 |
3.2.1.3 浙江安吉人民广播电台的类型化改革 | 第21-22页 |
3.2.2 科技触动伴随化收听 | 第22-23页 |
3.2.3 伴随化促进节目形式的转变 | 第23页 |
3.3 类型化电台是传统电台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受众细分 | 第23-25页 |
第四章 类型化电台在中国的发展方式初探 | 第25-44页 |
4.1 类型化电台的节目形态发展空间探索 | 第25-30页 |
4.1.1 专业化节目形态绝对不等同于类型化节目形态 | 第25-26页 |
4.1.2 个性化空间探索:打造特色与王牌节目 | 第26-29页 |
4.1.2.1 类型化电台的“符号特征” | 第27-28页 |
4.1.2.2 特色与王牌节目有助于类型化电台的发展 | 第28-29页 |
4.1.3 网络的发展拓展了类型化电台的收听范围 | 第29-30页 |
4.1.3.1 类型化电台的网络空间探索之一:由电波到电脑 | 第29页 |
4.1.3.2 类型化电台的网络空间探索之二:由本地到异地 | 第29-30页 |
4.1.3.3 类型化电台的网络空间探索之三:类型化电台主持人明星效应的打造 | 第30页 |
4.2 类型化电台的频率定位探索 | 第30-34页 |
4.2.1 定位空间探索之一:因人而异,受众要进一步细分 | 第31-34页 |
4.2.1.1 以人口统计学为切入点研究目标受众的细分 | 第32-33页 |
4.2.1.2 以心理学研究受众目标的细分 | 第33页 |
4.2.1.3 以地缘人口学研究目标受众的细分 | 第33-34页 |
4.2.2 定位空间探索之二:因地制宜,结合地方特色,满足地方人群 | 第34页 |
4.3 类型化电台的收入模式探索论 | 第34-37页 |
4.3.1 代理模式探索:广告独家代理 | 第35-36页 |
4.3.2 广告类型探索:类型化电台中软广告的应用 | 第36页 |
4.3.3 收入模式探索:改变类型化广播的收入模式 | 第36-37页 |
4.4 广播频率资源探索论 | 第37-40页 |
4.4.1 制约我国类型化电台的一些客观因素 | 第37-39页 |
4.4.1.1 因素一:广播频率资源稀缺 | 第37-38页 |
4.4.1.2 因素二:薄弱的内容生产和资源获取能力 | 第38页 |
4.4.1.3 因素三:管理者的意识滞后 | 第38-39页 |
4.4.2 资源探索:让电台联盟成为可能 | 第39-40页 |
4.4.2.1 什么是电台联盟 | 第39-40页 |
4.4.2.2 电台联盟的优势 | 第40页 |
4.5 类型化电台主持人探索论 | 第40-44页 |
4.5.1 主持人的队伍探索:专业化的主持人的选择与培养 | 第40-44页 |
4.5.1.1 声音与语言的完美统一 | 第41页 |
4.5.1.2 超强的即兴语言组织能力和话题把控能力 | 第41-42页 |
4.5.1.3 独特的个人魅力与语言习惯 | 第42页 |
4.5.1.4 深厚的专业背景 | 第42页 |
4.5.1.5 优质的外形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研究成果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