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水路运输论文--船舶工程论文--船舶电气设备、观通设备论文--船用强电设备论文--电站、电网论文

船舶电站功率管理系统(PMS)的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4-20页
    1.1 课题概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2 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6页
    1.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第16-20页
第2章 钻井船功率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第20-39页
    2.1 系统实现总体方案第20-22页
    2.2 发电机组功能及控制原理第22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发电机组调速控制器的改进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调速系统调差系数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发电机组综合频率特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发电机组功率的相关计算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发电机的自动启停原理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发电机的并网解列原理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发电机的失电恢复原理第30页
    2.3 负载模块功能及控制原理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船舶电站负载分类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负荷频率特性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负荷的变化对船舶电站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负载功率计算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减负荷控制器的改进第34-37页
    2.4 报警模块第37-38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3章 船舶电站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第39-51页
    3.1 船舶电站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船舶电站PMS的总体构架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船舶电站电气设备单线图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船舶电站监控系统的冗余系统第40页
    3.2 PLC测控单元及其详细配置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PLC的产生与发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PLC的主要特点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PLC与其它控制系统的比较第43-44页
    3.3 S7-300PLC控制器的介绍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S7-300plc的优点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检测信号的处理第46-47页
    3.4 上位机的设计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上位机的基本功能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上位机的选择第47页
    3.5 总线选择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工业以太网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工业以太网的优势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现场总线网络第49页
    3.6 系统抗干扰设计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系统干扰信号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抑制干扰的设计第50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4章 船舶电站管理系统的软件算法设计第51-59页
    4.1 电源模块软件设计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发电机组自动启动模块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自动准同步并车模块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自动调频调载模块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自动解列及停机模块第55-56页
    4.2 负载模块算法设计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重载询问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负载功率限制第57页
    4.3 监控模块的设计第57-5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5章 船舶电站功率管理系统实现第59-74页
    5.1 编写PLC程序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PLC硬件组态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编写符号表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编写功能函数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OPC实现PLC与上位机的连接第63-64页
    5.2 上位机人机界面设计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上位机程序方案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Visual Studio2008介绍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编写数据库第65-66页
    5.3 功率管理系统人机界面实现第66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系统主界面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发电机组模块界面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负载模块界面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报警模块界面第72-7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3-74页
总结与展望第74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8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81-83页
致谢第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及其当代启示研究
下一篇:生物炭对冬小麦植株-土壤碳氮和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