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5页 |
1.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| 第14-16页 |
1.1.1 干旱对植物生长、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| 第14页 |
1.1.2 干旱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1.1.3 干旱对水分生理、营养吸收及代谢的影响 | 第15页 |
1.1.4 过氧化伤害 | 第15页 |
1.1.5 对ABA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| 第16-21页 |
1.2.1 干旱胁迫信号的感应与传递 | 第16-17页 |
1.2.2 干旱胁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 | 第17-19页 |
1.2.3 渗透调节 | 第19-20页 |
1.2.4 活性氧清除 | 第20页 |
1.2.5 保护性蛋白及其他渗透胁迫适应途径 | 第20-21页 |
1.3 microRNA(miRNA)与植物干旱胁迫 | 第21页 |
1.4 转录组测序在西瓜干旱研究上的运用 | 第21-22页 |
1.5 脯氨酸研究进展 | 第22-24页 |
1.5.1 脯氨酸合成及转运 | 第22-23页 |
1.5.2 P5CS基因研究进展 | 第23-24页 |
1.6 研究目的、意义和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6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4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干旱胁迫下西瓜根系转录组 | 第25-42页 |
2.1 材料和方法 | 第25-28页 |
2.1.1 西瓜材料准备及处理 | 第25-26页 |
2.1.2 qRT-PCR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1.3 文库建立和RNA-seq分析 | 第27页 |
2.1.4 数据处理和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8页 |
2.2.1 测序时间点选择 | 第28-30页 |
2.2.2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| 第30页 |
2.2.3 转录组数据可靠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2.4 差异表达基因、及其GO和KEGG分析 | 第32-36页 |
2.2.5 渗透胁迫中保护基因 | 第36-37页 |
2.2.6 涉及蛋白激酶、磷酸酶和转录因子的差异表达基因 | 第37页 |
2.2.7 植物激素 | 第37-38页 |
2.2.8 其它差异表达基因 | 第38页 |
2.3 讨论 | 第38-42页 |
2.3.1 西瓜根系渗透调节 | 第38-39页 |
2.3.2 活性氧清除 | 第39页 |
2.3.3 转录因子 | 第39页 |
2.3.4 渗透胁迫的适应 | 第39-42页 |
第三章 microRNA介导的西瓜根系干旱胁迫响应 | 第42-61页 |
3.1 材料和方法 | 第42-43页 |
3.1.1 试验材料及处理 | 第42页 |
3.1.2 miRNAs和降解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| 第42页 |
3.1.3 miRNA鉴定 | 第42-43页 |
3.1.4 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| 第43页 |
3.1.5 降解组测序鉴定miRNA的靶基因 | 第43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59页 |
3.2.1 西瓜根系miRNA和降解组文库构建 | 第43-44页 |
3.2.2 小RNA分类注释 | 第44-45页 |
3.2.3 miRNA鉴定 | 第45-48页 |
3.2.4 miRNA表达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2.5 差异表达miRNA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2.6 miRNA靶基因预测 | 第50-51页 |
3.2.7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注释 | 第51页 |
3.2.8 降解组位点检测 | 第51-59页 |
3.3 讨论 | 第59-61页 |
第四章 渗透胁迫下西瓜根系脯氨酸积累 | 第61-78页 |
4.1 材料和方法 | 第61-66页 |
4.1.1 植物材料及处理 | 第61页 |
4.1.2 载体、菌株、酶及试剂耗材 | 第61-62页 |
4.1.3 脯氨酸含量测定 | 第62页 |
4.1.4 P5CS、OAT及PDH酶活性测定 | 第62-63页 |
4.1.5 qRT-PCR | 第63-64页 |
4.1.6 脯氨酸从叶片到根部的转运 | 第64页 |
4.1.7 启动子的克隆及载体连接 | 第64-65页 |
4.1.8 Cla017928与Cla006553的启动子转化拟南芥 | 第65页 |
4.1.9 GUS染色 | 第65-66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6-76页 |
4.2.1 脯氨酸含量 | 第66-67页 |
4.2.2 脯氨酸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及编码基因的表达 | 第67-69页 |
4.2.3 脯氨酸从叶片到根部的转运 | 第69-70页 |
4.2.4 启动子克隆 | 第70-74页 |
4.2.5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检测 | 第74-76页 |
4.2.6 GUS组织染色分析 | 第76页 |
4.3 讨论 | 第76-78页 |
第五章 脯氨酸合成酶基因Cal017928及Cal006553功能验证 | 第78-92页 |
5.1 材料和方法 | 第78-80页 |
5.1.1 植物材料 | 第78页 |
5.1.2 载体、菌株及试剂 | 第78页 |
5.1.3 Cal017928及Cal006553的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| 第78-80页 |
5.1.4 载体的农杆菌转化及农杆菌侵染拟南芥 | 第80页 |
5.1.5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筛选 | 第80页 |
5.1.6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抗旱性 | 第80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0-90页 |
5.2.1 M08的ClP5CS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80-86页 |
5.2.2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获得 | 第86-87页 |
5.2.3 转基因拟南芥中在渗透胁迫下的发芽率 | 第87页 |
5.2.4 转基因拟南芥幼苗耐逆鉴定 | 第87-89页 |
5.2.5 转基因拟南芥株系耐盐耐旱鉴定 | 第89-90页 |
5.3 讨论 | 第90-92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| 第92-93页 |
6.1 结论 | 第92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105页 |
缩微词表 | 第105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