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S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| 第13-15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4.3 论文框架 | 第14-15页 |
2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| 第15-29页 |
2.1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| 第15-19页 |
2.1.1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1.2 信息安全风险基本理论 | 第16-19页 |
2.1.3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含义 | 第19页 |
2.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理论 | 第19-24页 |
2.2.1 风险评估框架 | 第19-20页 |
2.2.2 信息安全风险识别 | 第20-22页 |
2.2.3 信息安全风险估计 | 第22-24页 |
2.2.4 信息安全风险评价 | 第24页 |
2.3 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理论 | 第24-27页 |
2.3.1 P2DR模型分析及风险控制目标 | 第24-27页 |
2.3.2 管理控制 | 第27页 |
2.3.3 技术控制 | 第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3 ZS银行信息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现状及风险分析 | 第29-41页 |
3.1 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研究 | 第29-32页 |
3.1.1 银行信息安全监管制度 | 第29-30页 |
3.1.2 新巴塞尔协议 | 第30页 |
3.1.3 信息安全典型标准 | 第30-31页 |
3.1.4 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论 | 第31-32页 |
3.2 ZS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 | 第32-35页 |
3.2.1 探索式的管理组织模式 | 第33页 |
3.2.2 初具规模的业务连续性保障体系 | 第33页 |
3.2.3 较完备的IT制度体系 | 第33-34页 |
3.2.4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4页 |
3.2.5 大量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| 第34-35页 |
3.3 ZS银行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| 第35-39页 |
3.3.1 组织风险 | 第35-36页 |
3.3.2 人员风险 | 第36页 |
3.3.3 政策和过程风险 | 第36-37页 |
3.3.4 技术风险 | 第37-38页 |
3.3.5 外部风险 | 第38-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4 ZS银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价 | 第41-51页 |
4.1 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 | 第41页 |
4.1.1 定性评价方法 | 第41页 |
4.1.2 定量评价方法 | 第41页 |
4.1.3 本文采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| 第41页 |
4.2 层次分析法 | 第41-44页 |
4.2.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| 第41页 |
4.2.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| 第41-44页 |
4.3 ZS银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价案例 | 第44-49页 |
4.3.1 ZS银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| 第44页 |
4.3.2 ZS银行信息安全风险计算 | 第44-4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5 ZS银行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及风险管理策略 | 第51-61页 |
5.1 ZS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总体策略 | 第51-52页 |
5.1.1 信息安全战略 | 第51页 |
5.1.2 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体系 | 第51-52页 |
5.1.3 信息安全组织管理模式 | 第52页 |
5.1.4 信息安全管理运作模式 | 第52页 |
5.1.5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| 第52页 |
5.2 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保障 | 第52-58页 |
5.2.1 建立完备的信息安全政策标准体系 | 第53-54页 |
5.2.2 建立完善的组织人员管理模式 | 第54-55页 |
5.2.3 建立流畅的信息安全运作管理模式 | 第55-57页 |
5.2.4 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| 第57-5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8-61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6.1 论文结论 | 第61页 |
6.2 进一步展望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