挤压破碎区隧道开挖大变形控制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大变形理论研究 | 第10-12页 |
1.2.2 挤压破碎带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3 现有研究不足 | 第14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2 现场监控量测 | 第16-41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16-20页 |
2.1.1 工程地质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1.2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17页 |
2.1.3 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参考指标 | 第17-18页 |
2.1.4 曾家坡隧道施工难点 | 第18-19页 |
2.1.5 原设计支护参数 | 第19-20页 |
2.2 监控量测的目的 | 第20-21页 |
2.3 监控量测内容及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3.1 监控量测内容 | 第21页 |
2.3.2 监控量测方法及布置 | 第21-23页 |
2.3.3 量测数据处理办法 | 第23-24页 |
2.4 隧道量测数据回归分析 | 第24-39页 |
2.4.1 拱顶下沉时态曲线分析 | 第25-32页 |
2.4.2 水平收敛时态曲线分析 | 第32-37页 |
2.4.3 拱顶下沉空间曲线分析 | 第37-3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3 岩石基本力学性能及流变实验 | 第41-54页 |
3.1 岩石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| 第41-47页 |
3.1.1 试验的目的及内容 | 第41页 |
3.1.2 取样及试样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3.1.3 试验方法与过程 | 第42-46页 |
3.1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2 流变试验 | 第47-53页 |
3.2.1 试验装置及试样 | 第47-48页 |
3.2.2 试验设计 | 第48页 |
3.2.3 试验过程 | 第48-49页 |
3.2.4 流变模型选择及参数确定办法 | 第49-50页 |
3.2.5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0-5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4 隧道施工过程数值分析 | 第54-81页 |
4.1 计算软件简介 | 第54-57页 |
4.1.1 FLAC本构模型介绍 | 第54-55页 |
4.1.2 FLAC3D主要特点 | 第55页 |
4.1.3 FLAC3D算法简介 | 第55-57页 |
4.2 流变影响范围确定 | 第57-65页 |
4.2.1 考虑流变计算隧道开挖的先验方法 | 第57-59页 |
4.2.2 模型建立 | 第59-60页 |
4.2.3 计算工况设定 | 第60页 |
4.2.4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0-65页 |
4.3 隧道开挖方案的比选 | 第65-76页 |
4.3.1 开挖方案的确立 | 第65页 |
4.3.2 计算模型 | 第65-66页 |
4.3.3 参数选择 | 第66页 |
4.3.4 工况开挖工序 | 第66-70页 |
4.3.5 特征点位移及其变形规律 | 第70-76页 |
4.4 隧道长期稳定性研究 | 第76-79页 |
4.4.1 计算模型及工况设定 | 第76页 |
4.4.2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76-7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5 结论和展望 | 第81-83页 |
5.1 结论 | 第81页 |
5.2 展望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