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主要内容 | 第13-23页 |
一、民生建设的必要: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| 第13-15页 |
(一) 民生是满足“现实的人”的需要 | 第14页 |
(二) 民生是人类社会达到“自由个性”阶段的实现条件 | 第14-15页 |
二、民生建设的目标: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| 第15-16页 |
(一)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目的 | 第15-16页 |
(二)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 | 第16页 |
三、民生建设的实现:体现在社会实践中 | 第16-23页 |
(一) 生产力:民生建设的基础 | 第16-18页 |
(二) 教育:民生建设的关键 | 第18-20页 |
(三) 人民群众:民生建设的主体力量 | 第20-21页 |
(四) 生态环境:民生建设的必要条件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| 第23-32页 |
一、对新时期民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| 第23-25页 |
(一) 加强民生建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| 第23页 |
(二) 加强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 | 第23-24页 |
(三) 加强民生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| 第24页 |
(四) 加强民生建设是“中国梦”的内在要求和实现条件 | 第24-25页 |
二、对民生建设内容的概括 | 第25-26页 |
三、对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 | 第26-32页 |
(一)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民生建设的理论认识 | 第26-27页 |
(二)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 | 第27-32页 |
第三章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现状——以来安县为例 | 第32-43页 |
一、来安县农村民生建设取得的成果分析 | 第32-36页 |
(一) 来安县农村民生建设取得的成果 | 第32-34页 |
(二) 取得民生建设成果的经验分析 | 第34-36页 |
二、来安县农村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6-43页 |
(一) 来安县农村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36-41页 |
(二)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指导下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分析 | 第43-52页 |
一、社会生产力是基础和后盾 | 第43-44页 |
(一) 因地制宜,运用科学技术,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| 第43-44页 |
(二) 加快乡镇企业、小微企业的发展 | 第44页 |
二、更新农民观念是重要层面 | 第44-46页 |
(一) 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 | 第45页 |
(二) 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| 第45-46页 |
(三) 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46页 |
三、发展教育是根本途径 | 第46-49页 |
(一)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| 第47-48页 |
(二) 扩大成人教育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四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| 第49-51页 |
(一)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| 第49-50页 |
(二) 建立有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| 第50页 |
(三) 积极发挥社会力量来兴办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 | 第50-51页 |
五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| 第51-52页 |
(一) 加强科普宣传,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| 第51页 |
(二)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条例,用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 | 第51页 |
(三) 增加农村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 | 第51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