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杂剧中污吏形象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 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3页 | 
| 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 
| 1.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| 第10页 | 
| 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 
| 1.2.2 应用价值 | 第10页 | 
| 1.3 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 
| 第2章 元杂剧中污吏形象类型及特征 | 第13-25页 | 
| 2.1 污吏形象的类型 | 第13-17页 | 
| 2.1.1 令史、外郎 | 第14-15页 | 
| 2.1.2 祗侯 | 第15-17页 | 
| 2.2 污吏形象的特征 | 第17-25页 | 
| 2.2.1 律令不晓 | 第17-19页 | 
| 2.2.2 贪赃枉法 | 第19-21页 | 
| 2.2.3 淫乱好色 | 第21-23页 | 
| 2.2.4 滥施刑罚 | 第23-25页 | 
| 第3章 污吏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 | 第25-37页 | 
| 3.1 表现污吏形象的艺术手法 | 第25-30页 | 
| 3.1.1 利用上场诗插科打诨 | 第25-27页 | 
| 3.1.2 推动情节进展的插科打诨 | 第27-28页 | 
| 3.1.3 通过演员滑稽表演的插科打诨 | 第28-30页 | 
| 3.2 污吏形象的舞台作用 | 第30-34页 | 
| 3.2.1 突出和点染主题思想 | 第30-31页 | 
| 3.2.2 刻画和表现人物性格 | 第31-32页 | 
| 3.2.3 调节和活跃舞台气氛 | 第32-34页 | 
| 3.3 污吏形象的艺术效果 | 第34-37页 | 
| 3.3.1 喜剧效果 | 第34-35页 | 
| 3.3.2 精神补偿 | 第35-37页 | 
| 第4章 元杂剧中污吏形象形成原因 | 第37-46页 | 
| 4.1 元代社会政治的产物 | 第37-41页 | 
| 4.1.1 多欲政治 | 第37-39页 | 
| 4.1.2 科举制的废弛 | 第39-40页 | 
| 4.1.3 吏员出职制度 | 第40-41页 | 
| 4.2 元杂剧作家创作的产物 | 第41-46页 | 
| 4.2.1 元杂剧作家的身份地位 | 第41-43页 | 
| 4.2.2 元杂剧作家的内心世界 | 第43-44页 | 
| 4.2.3 平民心理的代言人 | 第44-46页 | 
| 第5章 结语 | 第46-47页 | 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 
|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