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市政工程论文--给水工程(上水道工程)论文--净水工程(给水处理)论文

铁钛混凝剂的制备及在除藻和控制藻源膜污染中的应用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6页
英文摘要第6-8页
1 绪论第13-31页
    1.1 饮用水处理领域面临的形势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城市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1.2 藻类污染及其危害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藻的组成及其特性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藻类有机物对水处理工艺和水质安全的威胁第16-17页
    1.3 藻类有机物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混凝-沉淀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微滤/超滤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吸附法第19页
    1.4 混凝及混凝剂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混凝与混凝机理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混凝剂的种类及研究进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混凝剂的发展趋势第24页
    1.5 铁钛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原理与方法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铁盐的水解特征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钛盐的水解特征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铁基复合混凝剂的制备方法第27页
    1.6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课题来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课题研究意义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研究目的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研究内容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第29-31页
2 聚合硫酸铁钛混凝剂的制备第31-51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1页
    2.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1-33页
    2.3 聚合硫酸铁钛混凝剂的优化制备与混凝试验方法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单因素制备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响应面优化设计制备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混凝试验测试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絮体表征第36-37页
    2.4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水化时间及其温度对Fe (II) /Fe (III)转化率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Ti/Fe比例对混凝剂混凝效率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P/Fe比例对混凝剂混凝效率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OH/Fe比例对混凝剂混凝效率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氧化剂NaClO3投加速率对混凝剂混凝效率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2.5 制备参数响应面设计结果与讨论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方差分析与模型拟合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制备参数的交互性影响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模型有效性确认第43-45页
    2.6 混凝条件对混凝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水样pH对混凝效率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投加量对混凝效率的影响及混凝机理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絮体结构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2.7 混凝性能评估第48-49页
    2.8 本章小结第49-51页
3 聚合硫酸铁钛混凝剂的形态、物相及基团结构分析第51-69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51页
    3.2 表征与分析方法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傅里叶红外光谱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紫外-可见光谱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XRD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电子扫描电镜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聚合硫酸铁钛混凝剂的水解特性研究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Fe-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对聚合硫酸铁钛混凝剂中铁形态分布的测定第52-54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54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紫外-可见光光谱分析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X射线衍射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SEM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碱滴定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Fe-Ferron形态分析第64-6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4 PFTS对藻细胞及其胞外有机物的去除及其机理研究第69-9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9-70页
    4.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藻细胞的实验室培养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叶绿素a提取和测定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藻细胞和胞外有机物EOM的提取方法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总有机碳、多糖和蛋白质浓度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测定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三维荧光光谱 (EEM)分析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混凝试验水质参数第73页
    4.3 bEOM和dEOM对PFTS混凝去除藻细胞的影响与机理探讨第73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混凝实验结果讨论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bEOM和dEOM影响藻细胞混凝机去除的机理研究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bEOM和dEOM存在条件下藻细胞絮体的红外光谱分析第78-80页
    4.4 PFTS对bEOM及dEOM的混凝去除结果与机理探究第80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bEOM和dEOM特性分析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PFTS对bEOM和dEOM的混凝效率分析第84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PFTS对bEOM和dEOM的混凝机理分析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PFTS与bEOM和dEOM相互作用分析第95-9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97-99页
5 PFTS在C-UF中对藻源超滤膜污染的控制研究第99-121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99-100页
    5.2 材料和方法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混凝剂的制备和藻细胞的实验室培养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前置混凝-超滤工艺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絮体粒径破碎、再生及结构分析第103-104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104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原藻细胞水样及bEOM和dEOM对超滤膜膜污染分析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PFTS投加量下裸藻细胞溶液对超滤膜膜污染分析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同PFTS投加量下bEOM溶液对超滤膜膜污染分析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不同PFTS投加量下dEOM溶液对超滤膜膜污染分析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不同PFTS投加量下原藻液对超滤膜膜污染分析第117-11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18-121页
6 结论与展望第121-12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21-122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122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122-125页
致谢第125-127页
参考文献第127-143页
附录第143-145页
    A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43-144页
    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并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目录第144页
    C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第144页
    D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144-145页

论文共14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普通高中《经济生活》综合探究课教学研究
下一篇:参枣养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