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引言 | 第8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研究 | 第10-16页 |
| 第一节 中医对慢性肾衰的认识及治疗 | 第10-13页 |
| 1 中医病名 | 第10页 |
| 2 病因病机 | 第10页 |
| 3 辩证分型 | 第10页 |
| 4 中医治疗 | 第10-13页 |
| 4.1 专家验方 | 第10-11页 |
| 4.2 中药制剂 | 第11页 |
| 4.3 中药灌肠 | 第11-12页 |
| 4.3.1 灌肠的作用特点和机理 | 第12页 |
| 4.3.2 灌肠的临床应用 | 第12页 |
| 4.4 其它疗法 | 第12-13页 |
|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和和治疗 | 第13-16页 |
| 1 流行病学资料 | 第13页 |
|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| 第13页 |
| 3 西医治疗 | 第13-14页 |
| 4 尿毒症毒素与肠道的联系 | 第14页 |
| 5 肠肾轴概念 | 第14页 |
| 6 肠道菌群失调、肠粘膜屏障功能破坏与慢性肾脏病的联系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临床研究 | 第16-29页 |
| 1 研究对象 | 第16-17页 |
| 1.1 病例来源 | 第16页 |
| 1.2 诊断标准 | 第16页 |
| 1.2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6页 |
| 1.2.2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6页 |
| 1.3 纳入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1.4 排除标准 | 第17页 |
| 1.5 剔除标准 | 第17页 |
| 1.6 终止试验标准 | 第17页 |
| 2 干预措施 | 第17-18页 |
| 2.1 基础治疗 | 第17页 |
| 2.2 分组治疗方案 | 第17-18页 |
| 2.3 安全性指标 | 第18页 |
| 2.4 疗效指标 | 第18页 |
| 2.5 终点指标 | 第18页 |
| 2.6 疗效评价 | 第18页 |
| 3 统计学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4 研究结果 | 第19-22页 |
| 4.1 病例的纳入、排除、剔除情况 | 第19页 |
| 4.2 基线情况 | 第19-20页 |
| 4.2.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| 第19-20页 |
| 4.3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| 第20-22页 |
| 4.3.1 两组患者Scr、eGFR水平变化 | 第20-21页 |
| 4.3.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N、UA的水平变化 | 第21-22页 |
| 5 疗效评价 | 第22-25页 |
| 5.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 | 第22-24页 |
| 5.1.1 两组患者乏力、纳差症状单项总评分 | 第22-23页 |
| 5.1.2 两组患者腹胀、水肿症状单项总评分 | 第23-24页 |
| 5.1.3 两组患者乏力、纳差、腹胀、水肿四组症状总评分 | 第24页 |
| 5.2 总体疗效评价 | 第24-25页 |
| 6 安全性观察与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7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28页 |
| 7.1 结果 | 第26页 |
| 7.2 讨论 | 第26-28页 |
| 7.2.1 基础治疗配合尿毒清颗粒的临床疗效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7.2.2 泄浊灌肠方方义探讨 | 第27-28页 |
| 8 问题与展望 | 第28-29页 |
| 8.1 问题 | 第28页 |
| 8.2 展望 | 第28-29页 |
| 结语 | 第29-3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0-34页 |
| 附录 | 第34-38页 |
| 论文发表情况 | 第38-39页 |
| 致谢 | 第39-40页 |
| 统计学审核证明 | 第40页 |